【读书周记】彭薇潼:《在细雨中呼喊》读书笔记

《在细雨中呼喊》读书笔记
——在时间的深渊中人性的呼喊
“时间呈现为透明的灰暗,所有的一切都包孕在着隐藏的灰暗之中。我们并不是生活在土地上,事实上我们生活在时间里。田野、街道、河流、房屋是我们置身时间之中的伙伴。时间将我们推移向前或者向后,并且改变着我们的模样。
我的弟弟不小心走出了时间,他一旦脱离时间便固定下来,我们则在时间的推移下继续前行。
我看到了这样的真实场景:生者将死者埋葬后,死者便永远躺在那里,而生者继续走动。
这真实的场景是时间给予依然浪迹在现实里的人的暗示。”
全书印象最深的便是这一段话,因为也曾经有过类似的幻想。
这是一本关于回忆的小说,“我”作为经历了这一切并且走到最后的人,多年后回首往事时这些经历编排一遍,化成一个个相互关联的故事记录下来。他或许没有改变这些故事的能力,却可以把回忆排列组合,重新生活一次。
一口气读完已是深夜,不由得想起全书的开头:一个孩子开始了对黑夜不可名状的恐惧。想着想着竟也睡不着了,书中充斥着的灰暗、无奈和麻木就在这样的夜晚一次次冲击我的大脑,我似乎感到自己也变成了孙光林。
曾经惊讶于余华的文字,他似乎能用最平淡的语言叙述最荒诞的故事,读来却真实得可怕。孙光林是一个游离于家庭和村子之外的孩子,他被放在了一个类似“局外人”的地位上,经历着这个家庭的悲欢,尽管他也应该是其中的一员。他在情感上是迟钝的,甚至于有些麻木。也正因为如此,他在记录这些故事时语言淡漠,仿佛是在讲述与自己无关的另一群人。而他生活了仅仅五年的王立强夫妇家,分量竟重过亲生家庭,因为在那里他能感受到父母般的爱与关怀。
他的父亲孙广才并不称职,对这个家庭没有一点点的责任感,他似乎只为满足自己最原始的欲望,甚至不知道为什么而活。他毁了自己的大儿子,伤了妻子,把小儿子的死也转化为了一种荒诞的荣耀。他是每一个家庭成员苦难的制造者,自己却无知无觉,没有任何羞耻心。
苏宇的死让我清楚地看到了那个社会的冷淡。脑血管破裂的那天早上,他躺在床上已不能动也没法说话,感到自己的身体直往下坠。家人一个个从他身边走过,却没有一个人来问问他是怎么了。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痛苦地渴求光明,得到的却只有父母的责备和弟弟的短暂不解。苏宇死在了亲人的冷漠里,尽管他的父亲就是个医生。
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悲剧,孙光林的悲剧就在于作为记录者见证了所有人的悲剧。比绝望更深的是麻木,比麻木更深的是淡漠,是悲剧中人性的淡漠。全书里弥漫着痛苦和压抑,在阴暗的细雨中“我”的呼喊不知能否被时代听到,但我想,这个社会总会听见的,人类总会随着细雨和呼喊在时间里继续艰难前行。

《【读书周记】彭薇潼:《在细雨中呼喊》读书笔记》上有1条评论

  1. 人生向下沉沦,挣扎向上升起——“灰暗”是本书基调,你把握到了,“淡漠”是书中人物的基本生态,你把握住了……颇有文学的敏感。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