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周记】曾戈:《第七天》读书笔记

《第七天》读书周记
说实话,一直十分抗拒再去打开这本斑驳的《第七天》。想那年心智不成熟,贸然翻开,里面的故事就是一把把亮白光的利刃,一刀一刀,伤口如今还有疤痕。现在看到封面的白色小人,都会心惊胆战哆哆嗦嗦。
但我最终还是翻开了,颤着手翻开了。
尘封了三年的故事,读来还是会难受。不是那种揪心的那种,不是痛心的那种,不是难受到哭天喊地痛哭流涕的那种,就是很简单很单纯的难受,不会哭喊不会悲哀,只是放下书走进现实的时候,会放慢脚步会皱起眉头,会回头再去看看书中的安息之地。“我要走了,为你们默哀,祝福你们。”这就是所有的难受,所有的告别。
荒谬。余华构建了一个比《兄弟》更荒谬的世界,他称之为“死无葬生之地”。里面有自我悼念的骨骼人,有穿着破衫等待腐烂的游荡鬼魂,还有烧成焦炭的孤独灵魂。他们不能安息,游荡在死无葬身之地,过着活着世界的生活,向后来者打听那边世界。全部故事都是由他们讲述,讲述活着世界的温暖、荒诞、悲惨与肮脏,以一个亡者的角度,故事更带来穿透力,荒谬的人在荒谬的地方讲述着荒谬的故事。
裸露。在那个亡者的世界,一切都是裸露的。生者妄想掩盖的,亡者都把它们扒光,把它们曝晒在阳光下。说来讽刺,一个本该阴暗的亡者之地,竟成了所有光明所有正义汇聚的地方。当下的热点问题,食品安全、医疗黑幕、强拆事件、腐败贪污等等,都在书中被余华剥了外衣,暴露出它们最真实的面目。赤裸裸的故事揭露出的是赤裸裸的现实。
穿透。如果说《活着》是悲伤中蕴含着巨大的勇气,那么《第七天》中就是在荒谬中暗含着对世事的穿透。余华把一个一个美好的故事摆在读者眼前,再用悲剧把它们一个一个打得支离破碎,对现实的思考与控诉穿透纸张直击心灵,穿透了一个个黑暗的现实和明亮的奢望。他在告诉你,这就是现实,就是黑暗。
2017.8.23
不对。
这几天我对《第七天》越发不安,对自己的周记也越发不安,那些不是我想说的。
说实话,我不喜欢这本《第七天》,即使别人说它怎么怎么好,我还是不喜欢它。
余华终于能把笔锋从文革转到当代社会上,这是一大转变,但他写的并不如人意。问题暴露的很彻底,可是在信息发达的今天,余华太想把每个问题都写到,太想囊括所有了,导致了问题描写和探究的深度不够,这些表面的范范问题,我们都知道,可是余华并没有提出新的思考方式和态度,只是在写现象,我看不到像《活着》中的思考与启迪。
书中七天,读完我宛若恍惚七年。定有心智不坚者读完后,开始怀疑社会开始谩骂一切,“肮脏啊!去死吧!”。即使结尾张力十足,整部书仍旧压抑,看不到亮光,没有哪怕一丝从缝中透出的亮光。我想起赠我此书的西哿说:“我不知道你对这本书的解读有怎样的阴暗,我只知道,文学是要给人带去光明的,即使是阴暗一片,它也会启迪你寻找光明。”现在想起,说的着实没错。若说它启迪我的光明,我想就是那些亡者,李月珍为弃婴打抱不平,杨金彪收养杨飞,杨飞孝敬养父母那些动人的细节了。
很难说最后寄托了什么思想,我妄自想象,今后的世界,就在黑暗中摸索,死无葬身之地的骨骼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医疗事故和贪污腐败,生者世界变得污浊不堪。我想不会是这样的。我不是乐观主义者,但我坚信生活中绝不会只有黑暗。生活中有着最简单的感动和最耀眼的光明,黑暗会有,一定会有,但它不会是主旋律。我没有那时候比读完《第七天》后更绝望,可是就即使是在此时,我仍未放弃对光明最本能最单纯的向往和追寻,一杯热茶一声问候就是我的光明。
若说现在的我比三年前多了什么,就是西哿说的“启迪的光明”。三年前我只是读到了《第七天》里的肮脏与荒谬,如今我也读到了这些,不过在书之外,在第八天,我感受到了余华可能忘记说的光明和希望。世界可不只有七天,神安息后,人类开始自我拯救,给自己带去希望。或许会被笑话成幼稚或是过度乐观,不过这就是我现在感受到的,真实而触手可及。
我相信《第七天》藏着的是用亡者世界来渲染的更美好的明天,我也相信几年前想的“死了好像更好”是错误的。我现在就活在这里,没有哪里会是死无葬身之地。
2017.8.26 黑暗依旧但光明将到

《【读书周记】曾戈:《第七天》读书笔记》上有1条评论

  1.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给余华他。
    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给曾戈你。
    ——这是我在读完你的这篇读书笔记之后,想说的两句话。还有一点:这种先罗列关键词,然后依次解读的结构方式,非常好!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