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生的故事
看了余华的几部作品,从《在细雨中呼喊》到《活着》,再到《第七天》。他描绘了一代代人各式各样的生活图景,主角以及身边各个人物的生死故事。
·别人的故事
很多种心情交织在一起,勾勒出人一生的故事,这些心情我大概在《活着》里读到了全部。最初败光家产时激荡全家的打击、与妻子儿女在最艰难时刻来不及道别的分离、至亲之人接二连三的离逝、多年后全家团聚的惊喜、故友重逢却不逢时的苦涩纠结……悲喜交集,五味杂陈。主人公怀着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努力拼搏,又在一个个上帝玩笑似的噩运苦难中苦苦挣扎。最终漂泊一世到老,一路走一路丟,所珍惜的东西都丢得干干净净了,寻一老牛为伴,反而淡然地讲出自己的经历,就像在讲一个别人的故事。
《在细雨中呼喊》不同,它似乎更加摇摇欲坠,主人公虽未长大,住在家中,心却漂泊半生,好像从来都没有拥有过什么、也没有什么值得珍惜的东西,即使有也是昙花一现、转瞬即逝。让我想起《挪威的森林》,仿佛走进最寒冷幽森的北欧密林,身边结满冰霜。
·一个人一首歌
最喜欢《活着》寻找乡间民谣的开头设定,仿佛他们的故事就像这些歌谣般飘荡在空中了。将沉重的故事浅吟轻唱,为那块稠得化不开的灰黑增一抹新绿。
想说却没说的还很多,攒着不一定是真的写成了歌,让人静静地听着,慢慢地唱着,但最后都是一样笑着面对人生的难。每个人的故事都足够写很多本书,只是不一定自己动手,看着有别人代自己写了出来也就够了。我暂且认为这就是作者存在的意义。
余华的书太真实了,所谓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于是他的书随便翻开一页便是悲剧,到最后主人公已经忘记什么是悲伤,我也快分不清什么是真实。恍然间和朋友说话都觉得是在梦里。
·生死的大命题
从《活着》到《第七天》,余华从“生”写到“死”。写生的《活着》里不断有人在死去,以死人视角写的《第七天》中却不断有人在活过来。没有生命的他们还有故事和回忆,他们在自己的故事里活过来,在余华的笔下活过来。
书中死去反而像是永生,这个诡异的灵魂乌托邦反而有着人世罕见的温情。人们都孑然一身,全身除了骨骼只有回忆,所以“人人”都充满关爱。大家都是丧命而又没有墓地的亡人,大家反而惺惺相惜互帮互助。
看完《第七天》我会莫名想到郑渊洁,也许是在我童年的记忆里,他就在童话中创造了许多像这样荒谬绝伦又光怪陆离的世界,而且还出奇地把现实和道理蕴含于内。
·回望
两本书引我回望了两次。
《活着》看到后面,我忍不住翻去前面看了福贵第一次喊出五头牛名字的那一页。恍然大悟若有所思,那正是他们一家人的名字啊,一个不多,一个不少。事死犹生,也许是安慰,也许是怀念,也许是沧桑又苦恼又幸福的回忆。
第二次是回望是在《第七日》。当主人公终于抽丝剥茧找到父亲的下落,才发现其实死后见到的第一个灵魂就是他,只是两人都没有认出彼此。那些巧合、那些错过,如果我们不放弃,如果我们有默契,也许回到原来的地方,就可以见到我们想见的人。
回望的是整本书,整个故事,书中人物的整个人生、整个人。时时回望,但路还是在前方。
昔日繁华终不再,只留古冢后人瞻。这句话放在这里并不太贴切,却是我近日来看到的,和这些书一样给我沧桑感的句子。
连看了三本书的我不知道自己看了什么,不知道自己在写什么,反正文笔有限,这篇读后感也没有逻辑,大概只有我自己一人看得懂吧。
我觉得挺好的,三本书比较阅读,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融汇贯通。八月份后面还有两篇周记,你写什么呢?是不是写写余华的文字风格啊或者虚构技巧啊——艺术层面上细化一下来评说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