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周记] 姚芊芊:《活着》读书笔记

姚芊芊:《活着》读书笔记

 

(一)

生生死死,平平淡淡。

脆弱,如即将开裂的一片玻璃,清楚明了,看透整个一生。粉碎,愁苦欢乐都化为渣滓,化为灰烬。仿佛一生所眷恋的,仅仅只是对这世界的最后一瞥,罢了。众马嘶鸣,万朵凋零,安静地呼出最后一口气。

刚硬,如掉落悬崖也不松开的那只手。虚弱却又顽强,每一个指节蕴藏着力量,突然一幕幕恍然眼前,抓不到对这一生所眷恋的那缕风,却又大口吮吸着新鲜的空气,罢了。灯火阑珊,泪眼斑驳,放不下,忘不掉。

活着,为了什么?

生命,猜不透。

 

(二)

第二次阅读和回味——《活着》。

两年前的那个夏日,我也像此时的我这样,抚摸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文字,看得一阵阵发凉,从脊背到胸口再到心头,喉咙像被异物梗住说不出话。到动情之处,我也会惊诧、心酸、难受。再读,最后得出的结论依旧是——这是一个悲剧,故事里的人都死了,啊,福贵你好惨。

现在我得出来的,也是无知者的结论。

在无知中寻寻觅觅。

我抱着看一场悲剧的心态去看,看到悲中带喜之时,我会为之的故事抱以希望,但结果仍是如此,悲。——怎一个悲字了得!大赌之后的贫困却保住了小命,战后延口残喘拖着残命回家却迎来母亲的死亡……心情就在这种跌宕起伏之中摇摆不定,福兮祸兮,感慨万千。

灰黑的土地,埋下血脉相连的几个人。生命中最在乎的人都在地下长眠。

不像小苦根对“死亡”的无知一样。福贵经历那么多生生死死,送走白发人又送黑发人,送孩子,送孙子……最后孤鸿寡鹄,孤形吊影,茕茕孓立,踽踽独行。

我对“生命”一定是没有透彻理解的,但“孤独”品尝过。那是一种难以名状的酸涩,或者是苦涩,也不对,肯定还要程度更深一些层次的。有点像李清照笔下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也类似于“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像刚刚愈合的伤口生生的被揭开了伤疤,你只能无所适从地疼痛着,忍受着。

福贵是孤独的,落寞的。孤独的老人,村口,坟头,老牛。无一不萧瑟。天地间一片灰暗。唯一值得庆幸的恐怕也只是“活着”。

 

(三)

我揣摩着“活着”所包含的最深沉的那个定义。

曾经与一位学姐畅聊过活着的真谛,她决然地说,活着,就是忍耐。

忍耐贫穷、疾病、孤独,忍耐至亲挚友离你而去,忍耐各种颠沛流离,忍耐失意、孤独、寂寞…..

她对生命的理解和解析,竟然可以如此。

开篇时候,福贵说,之所以叫出那么多牛的名字,就是为了让老牛不孤独——他是让自己假装不孤独吧。

因为老牛就是“福贵”,福贵就是“老牛”。

《活着》,细细品味着,回味着。夕阳西下,饱经风霜的老人佝偻着背牵着一头老牛徐徐走在田埂上,落日将他们的背影拉长了,竟然绘成了一副绝美的画卷,金黄色的夕阳童话般地洒落在他们身上,也洒落在金黄色的稻尖上,微风轻抚,带来些新翻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野花的香,我贪婪地呼吸着,心里感到久违的舒畅,继而竟然有了一份艰辛的诗意。

莫非这就是“活着”的意义?

我有了反驳的勇气了。活着并非只是忍耐。这是“忍耐”么?到了生命垂危之时,可能已分辨不明何处是天堂,何处是人间。说尽一生困苦又如何,波澜不惊,绚烂至极再归于平淡罢了。

活着,不仅仅是忍耐,活着是需要去忍受生命赋予的责任,但是更多的是接受现实给予我们的苦难、无聊和平庸,应该还有尽情享受偶尔跳跃起来虽然为数不多的小幸福。

 

(四)

记得语文老师和我们说过的一段话。

如果人的一生是一池水,你的寿命是一百岁,那么你们这个时候池水现在已经淹没到你的脚踝,而老师的池水已经快到大腿了,所以,趁着青春年少,抓紧时间做有意义的事情。不要等到池水盖没头顶的时候,再来悔恨当初为什么不珍惜,再来埋怨自己为什么不能努力让再站高一点。

福贵的水,已经淹没到了脖颈,甚至弄湿了头发,可是他仍然在这死亡之水中毫不畏惧,依然爽朗地笑着,依然云淡风轻地砥砺前行,步履蹒跚,他依然坚强地活着。

池水还刚刚在脚踝的我们,生命中将会有无限种可能,前提是你要去尝试。人的一生到底该怎样度过?为什么不能趁着年轻,保持着鲜活的状态持续奔跑?趁着年轻,我们还要多做一些梦,然后去努力实现,可能现实会让我们一次次失望,但我们要好好活着不能绝望,相信坚持下去定能收获幸福。

生命啊,反正猜不透。

趁我们还年轻,好好折腾吧!

 

姚芊芊读余华《活着》有感。

 

2017年8月12日。

《[读书周记] 姚芊芊:《活着》读书笔记》上有1条评论

  1. 鲁迅先生说过:“悲剧是把有价值的毁灭给人看,喜剧是把无意义的撕破给人看。”现代人是越来越追求欢脱轻松,难以承受生命之重,可是我想说我们总要有严肃阅读的经历和体悟的,余秋雨曾说过:“阅读最大的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读文学悲剧总不至于必然带来人生悲剧吧。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