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周记】袁蓓蕾:《第七天》读书笔记

“到第七日,神造物的工已经完毕,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

——《旧约.创世纪》

这是这一次“余华三部曲”中的最后一本书,我看的格外认真。我已经逐渐适应余华的语言风格,甚至还开始有点喜欢他的荒诞。他的荒诞,是真实的荒诞,是荒诞的真实。

《第七天》是一本很特别的书。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网络的触角使我们能够遍及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那鲜活的人事物每秒都在我们的人间剧场上演。我们深谙于生者的世界,可是我们却从来不曾真正了解过那死者的世界。

人死了,究竟是化作鸟飞走了,还是经微生物的分解最后只留下一抔黄土和一堆骸骨?我从未思考过这个问题,我一直在忙着如何生的伟大,却忽略了死亡的归处。而《第七天》向我展示了——死亡之后,那一番从未见过的天地。

主人公杨飞在他死去的七天里,在奔赴死亡的路上,他看到了那么多的人间丑恶粉墨登场,那么多鲜活的生命陨落在眼前。

第一天,杨飞接到殡仪馆催促自己去火化的通知,于是随意找了一件女式睡衣当做寿衣,来不及整容净身,就往殡仪馆赶。在殡仪馆里,死者好不容易挣脱人世的偏见,在这里还免不了分为三类九等的厄运。他们被分隔成两类,一类是有钱的达官贵族,坐在柔软的沙发上;另一类是没钱没势的普通小百姓,他们只有坚硬的塑料椅子坐。虽是不一样的待遇,两边交谈的话题却惊人的一致:寿衣的质地啦,骨灰盒的木料啦,墓地的选址啦……人啊,果然还是世俗的产物。死,也还是不能免俗,只是关注的点不一样了而已。市长的高规格火化更是让人气愤,明明不是一个尽职尽责的好市长,明明死于难以启齿的原因,却被那么圣洁高贵的火化。金钱在权力面前自惭形秽,权力又把污点粉饰的洁白无瑕。不明真相的群众一首一首为一个肮脏的人唱着挽歌,真是一件恶心而又愚蠢的事。

那些黑暗角落里的肾脏交易,那些灯红酒绿里的肮脏肉体,那些强拆强迁的无理野蛮……都是真真切切的上演在我们生活里的戏码!我实在不知道,作为生活在同一个星球上的人类,为什么能那样轻易的为利益所支配而去干些互相残杀的蠢事?

也许黑暗的意义,是为了提醒我们珍惜光明,温暖,还有爱。

“我在情感上的愚钝就像是门窗紧闭的屋子,虽然爱情的脚步在屋前走过去又走过来,我也听到了,可我觉得那是路过的脚步,那是走向别人的脚步。直到有一天,这个脚步停留在这里,然后门铃响了。”

我看到这一段描写时,有些讶异,有些惊喜。余华的语言风格无疑证明了他是一个糙汉子,而这一段描写,写出了他的柔情。那爱情里小心翼翼的模样,写的真好,我仿佛看到了一个老实的男人搓着手在门前踱来踱去的焦急身影。

杨飞死后的第三天所经历的,是最打动我的。

“一列火车在黑夜里驶去之后,我降生在两条铁轨之间。我最初的啼哭是在满天星辰之下,而不是在暴风骤雨之间。”

在全书死亡的厚重氛围下,这一章显得格外的温暖。像是冬夜里的烛火,或是石缝里钻出的小花。充满希望,也充满力量。

一个年纪尚小的铁道工,自己尚还是一个孩子,却为了养育一个没有半点血缘关系的遗弃在铁轨上的孩子,放弃了爱情,放弃了自己的婚姻。他一辈子没有结婚,没有生育,青丝熬成白发,却仍心甘情愿。他无疑是十分勇敢的,也是伟大的。

他让我看到了人性中的暖。

当 李月珍在看到河面上漂浮的婴儿尸体时,不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而是毫不畏惧这其中所涉及的巨大利益链条,伸张正义。虽然她死了,但是我看到,她没有走向炉子房,也没有走向墓地,她走向万花齐放之地。老天把她带到了另一片世界,和她一样美好善良的世界,继续做那27个孩子的守护神。

她让我看到了那娇弱的身体里所迸发出的巨大能量和勇气。

死亡,不再可怕,它只是把善良的人带向一个更好的世界。

“我感到自己像是一颗回到森林的树,一滴回到河流的水,一粒回到泥土的尘埃。”

那里水在流淌,青草遍地,树木茂盛,树枝上结满有核的果子,树叶都是心脏的模样。

那里人人死而平等,善良的人不会被当成异类。

每一个在那个离去世界饱受寒冷的孤苦伶仃者,都在这里。他们围坐在篝火旁,沉默着,无声地笑着,感受着温暖。他们,不再是一个,而是一群。

 

 

 

 

 

 

 

《【读书周记】袁蓓蕾:《第七天》读书笔记》上有1条评论

  1. 看到你写的这篇读书笔记,让我确信这种群书阅读模式是有价值的——对同一个作家或者同一类题材的系列阅读体验了一把,写出来的品读文字也是诚意满满的啊……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