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周记】黄亦鸿:《第七天》

《第七天》的内容若是用一句话很不周全地概括的话,我会说,是一场别开生面的死的恩典。

很厉害的一本书,不论是书名还是开头都没有什么特色。我拿书给外公看,读过无数书的他老人家看完第一板块“第一天”就吹着胡子连说没味了。我便笑着和他说,往下看吧,我开始看一段就放下了,后来却一口气读完了。没错,《第七天》就是这么的其貌不扬而渐入佳境。故事情节一环套一环,机关算尽。

内容方面,大概就是叫杨飞的主角因意外死去,一边走一边回忆往事,与往事里的人相遇(重逢),然后引出另一个故人另一个故事。我读这本书就猜过,这本书没有大高潮。不为别的,只因小高潮太多了,而且还精彩。这个故事里一笔带过的商场火灾在另一个故事里成了中心事件,或者说是成了另一个故事的主角身上的重要事件。如此这般环环相扣,余华的功底显也就出来了。

今天写了几页纸的关于写作风格的探讨文章,分板块写的,大致把最近读过的作家的写作风格都罗列了一下(纯个人看法),读周国平是觉得他特别聪明,写作风格是“永远带哲学家的深奥口吻”;读李碧华(作品《霸王别姬》,后来拍成电影的那个)觉得她“各种专业术语、措辞多,很厉害但学不来”;而读余华,关于他的写作风格,我写下的是“喜欢在故事里用‘大眼睛’俯视人物的命运。一本书所有人物都绝对是同一个时代的风格,哪怕人物形象截然对立。深感余华有一种稍显偏激的愤世观,如(我的确举了例)那场商场火灾到底死了多少人,当局有没有谎报,最后竟然真的是谎报了,破碎了我认为的最有可能是好结局的一个故事,至此我知道,全书都是“世界太坏啦”这个基调了。当然越到后期情节越精彩,引人入胜,文字也很凝炼精简,只是还要说一句,文字不昂扬,满是尘,读完后心里难得舒服。这也许也是余华风格的一部分吧。这种写作风格我不会学,也肯定学不会”。以上,今天白天所写。因为是极其个人的文字产物,所以话都是对自己说的,对于每个作家的评论都保持“不只说好也不只说不好”这样的所谓“一边倒”的态度,我坚持“好的学习、自己学不来的不学习”原则。没有在意任何人的看法,只在意了对于我自己的写作风格有什么启发有什么借鉴,就此。

说说我对于主人公的印象吧,我没记得他笑过。他哭过,紧张过,但是好像真的没笑过(要是笑过,就先道歉看书不仔细了)。杨飞给我的感觉是漠视一切,世界这么黑暗,人的神采也全赔了进去。如果他坐在我对面的沙发上讲述书中的故事,我想他应该是毫无表情的。我想起曾经读过的《一个人的村庄》来了,村庄里住着很多人,发生过很多事,却还是以“一个人的村庄”命名。那么熙熙攘攘的应该不是村民,而是孤独吧。《第七天》里死人的世界比活人的世界还精彩还热闹,却也处处实实在在有一种孤独感,非常非常沉重。

读完《第七天》后,我正巧又读了几篇周国平的哲学文。周国平在问,大自然(我理解为世界)创造了我们(我以为是全体生物),究竟有无目的性?若无,那为何要不断淘汰最终只剩下优势物种?可见是有目的性的。但若有,又为何要一次次用灾难去毁灭好不容易生存下来的我们?为何不一开始就照那个目的性把我们造得完满?于是周国平自己也说“周国平之问”是没有答案的。

小说家也在做着类似哲学家的工作吧,只不过小说家是以故事的形式,抛出无数无解的问题,提供部分错误的答案,似笑非笑地等着聆听读者思考时传来的回音吧。即使思考不出所以然也无妨,因为你思考过了,所以你对于人生又会有一番新的诠释了。

余华是优秀的小说家,这一次看过余华从早期到近期的作品,我觉得余华确实做了很大的努力去尝试一些东西。有些事大部分人不敢去做、不敢去想,甚至看到别人在做、听到别人在讨论也会大惊失色。但是先锋派的余华敢去把有些自己觉得有价值的事做到极致,这是非常令人尊敬的勇敢,在余华心中,大概饱满地隐藏着某种小说家的使命感吧!

回到《第七天》给我们带来的思考中最无解的,人死后的七天里到底会发生什么?若无事发生,说明死后便真是空无,我们的意识也真的不复存在。若有事发生,那么会发生什么,会遇见哪些人,只有死后才会知道,这是毫无疑问的。

所以,我们现在还是忙着尽情享受年轻的阳光吧!

《【读书周记】黄亦鸿:《第七天》》上有1条评论

  1. 内行看门道——大概说的就是你这样的阅读姿态吧。小说家有喜欢说事情的,有喜欢说事理的,还有喜欢说心理的……叙写故事是做小说的基本功,看到你这样用心阅读,可以实证这样的序列化阅读是成功的了……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