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新驾到】肖羽:真假间

真实的意义

就像叶子从痛苦的蜷缩中要用力舒展一样,人也要从不假思索的蒙昧中挣脱,这才算活着。
——柴静

最近在读《看见》。作者柴静是一位央视知名记者。我记忆中曾和一个好友在网上争论,他坚持认为那些新闻圈、娱乐圈中的工作者写不出好文字,那些出书的明星也不过是哗众取宠抑或是炒作罢了。我却觉得并不尽然,记得当时我用汪涵、白岩松来对他加以反驳,不过现在,我想,当加上柴静。
这本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有些像自传,它以作者的工作历程为一条不算明显的线,并以自身的视角来写事。而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它又不同于以往的自传集,故事的主人公十分纯粹地都是他人或是纯粹时候的自己。这里的自己,我认为是另一个她想极力去表达的自我,不是一脸正经地对着闪光灯的那个柴静。而对于那些她一笔一划勾勒出来的主人公们,她是这样说的:“在这本书中,我没有描绘历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闻报告里,我只选择了留给我强烈生命印象的人,因为工作原因,我恰好与这些人相遇。他们是流淌的,从我心腹深处的石坝上漫溢出来,坚硬的成见和模式被一遍遍冲刷,摇摇欲坠,土崩瓦解。这种摇晃是危险的,但思想的本质就是不安。”
如她所言,在这本书中她写了许多自己所接触到的边缘话题或说是敏感话题。从非典疫情写到双城孩子的集体服毒事件,从同性恋者写到家庭暴力,从某些政府只说不做还企图欺骗大众写到华南虎照片的真假之争……
她写了太多职业作家所不敢触碰的东西。她把这些大家下意识忽略或有意识不谈的话题重新摆出来。
她是个有勇气有魄力的女人。因为这社会就有那么条不成文的规矩:有些东西不能说,有些东西不准写,而身为一个媒体人的柴静,对此更是熟知。但她还是毅然决然地写了,即使后来因为其中一些过于敏感的话题似乎消失在了荧屏上。但我的确佩服她的格局之大。
其实我认为,这些事情本值得我们去深思。为什么有些东西的真实面貌本是让人不忍直视的,但却由于某些不可说的原因而被层层歪曲,最后甚至被冠冕堂皇地美化以呈现在大众面前。我明白,有些真相我们承受不起,甚至有时候你会发现它们与你的世界观也许是截然不同的,它也许会让你对这世界产生巨大的怀疑和不安。但转念一想,为什么我们会有这种感觉?正是因为我们打小接触到的世界就是已人为塑造过的世界,它有时真有时假,这你是摸不着头脑的,所以你不太想事的活着。直到也许有一天你偶然瞥见了真相的一个小角落,你却退却了。
但试问,由谁有心而发的不渴望真实的东西呢?但这却是不易的。真相往往流失于涕泪交加中。当年的《大公报》主编张季鸾说大时代的中国记者,应有秉持公心与诚意,“随声附和是谓盲从;一知半解是谓盲信;感情冲动,不事详求,是谓盲动;评诋激烈,昧于事实,是谓盲争。”他说:“不愿陷于盲。”
柴静也坚定地说:“不能陷于盲。”于是她站出来讲真相,讲她所知的一角的真相。 于是她将本书取名为《看见》,只是看见而已,不是找寻,没那么刻意,多了些宽容。
“ 新旧之间没有怨诉,唯真与伪是大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