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千千万万遍。”
在教室明亮的灯光下将书本翻到最后一页,抬起头,忽然觉得灯光刺眼甚至让我几欲落泪。不知道多久没有过读书读到流泪的经历了——这本书,却有让人身临其境随剧情而大哭大笑的魔力。
或许是其中主人公的阴暗面引起了我的共鸣,读来甚是有带入感。阿米尔看到父亲偏爱哈桑时带着童真的恶毒的小心思、内心深处对哈桑地位低下的看不起、在哈桑被欺辱时的懦弱、污蔑哈桑试图让一切过去的行为,透露着那种小孩子特有的天真的恶毒。从文学角度来说,阿米尔是一个非常“合格”的主人公。他不是那种拥有圣洁到不真实的性格的虚构的人——他的阴暗面,他的恶毒,都更加刻画出他的真实。但是同时,他的恶毒并不是彻头彻尾的。小说的后半段,他开始悔悟,在本可以选择不去弥补不去经受那顿毒打安安份份地在美国过日子时选择远赴危险而混乱的阿富汗拯救哈桑的孩子。并且,他童年时做过的一切,都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他,使他不得安宁。最后的最后,他不顾众人的眼光追赶着那只风筝——那只象征着友情、善良、良知的风筝。
而小说的第二主人公哈桑,则是单纯善良与忠诚的化身。他命运多舛——从小因为身份和兔唇受到无数人的歧视,后来又因为给阿米尔追风筝而不幸被凌辱,被阿米尔陷害而被迫离开家,最后因为守护阿米尔家的房子而被害身亡。他是一个见不得人的私生子,他的母亲生下他后就远走他乡,一生贫穷,几乎所有的不幸都降临在他身上。但是哈桑对此永远逆来顺受,对命运的不公都毫无怨言地全盘皆受。这样的态度,来源于他的一颗赤诚之心。他对阿米尔的忠诚和丝毫不求回报的付出,换回的是他一生赤诚的心态。纵使命运对他如此不堪,他都一一接受,最后在泥泞中开出了一朵圣洁的生命之花。
两个人命运的交织,构成极具戏剧性的对比与起落——阿米尔一生不愁衣食,活在富贵之中,但他缺乏父爱母爱,且在很长一段时间中都活在哈桑带来的阴影之下,日夜被良心折磨不安。而哈桑,虽然贫穷不幸,但他的心灵一直安宁而富足。幸好,最后的结局,阿米尔终于在赎罪中找回了自我与本心。
贯穿全文的线索是风筝——二人年少时,风筝象征着父爱与阿米尔渴望的荣耀;追风筝大会上的蓝风筝,则包含着哈桑对阿米尔的一片忠心,以及少年阿米尔的自私阴暗。我相信,对于年少的阿米尔来说,风筝更多包含着的是他对哈桑的妒忌与缺失的父爱。阿米尔成年后,在结尾为索拉博追逐的那只风筝,则象征着他一直以来渴望的心灵安定与善良的初心。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本书的两大主题——犯下罪过和自我救赎。
阿米尔为幼年时犯下的错误惩罚了自己几乎一生,他以为自己能够遗忘那段往事,实际上他永远不会原谅自己。最后,他选择了为索拉博做那些常人看来无法理解的事情——离开家庭孤身前往战乱中的阿富汗,只为找到一个孤儿。幸好,最后他救赎了自己的心灵。
但书中还有一个人一直在为自己犯下的错自责,那就是阿米尔的父亲——同时也是哈桑的亲生父亲。因为身份原因,他不可能让哈桑成为他名正言顺的儿子,只能努力地对阿里和哈桑好,而这又恰恰是阿米尔对哈桑产生复杂情感的开端。因果交织,已经说不清究竟是哪一代人的错了。
书中有一句话出现了四次:“为你,千千万万遍。”它是哈桑对阿米尔说的话,也是阿米尔对索拉博说的话。我第一次在书的封面上读到这句话时以为这是一句书评,还暗暗疑惑。后来,读完全书,再看这句话,却是感慨万千。这句话中,包含的是最纯真的忠心信任,和甘愿为对方付出一切的决心。我认为,这句话胜过世界上所有情话。同时,这本书也值得起这句话——无论读多少次,都不会厌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