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周记】刘炫:读《渴望生活》

“他出生,他画画,他死去。”     很早之前在读者上看过有关梵高的文章,那时只觉得像梵高一样的所有艺术家,多半是疯子。其实是因为他们太炙热。     还记得美术老师上课时讲到梵高,说现在其实有大把的人画画比梵高画得更好,但唯独他的画拍出最高的价钱,其实是在当今,梵高本人的精神价值已经远远超过了他画的价值。开始我不理解,知道看了这本书才渐渐明了:那是一种纯粹的、炙热的、滚烫的、渴望的心。    小说开篇写文森特对乌苏拉和表姐凯的追求,在她们都明确拒绝了他后他却还是近乎顽固地找她们,仿佛生活在理想化的世界里,在世俗看来这是乱伦是违背常理的。但我想,他是幸福的,我们不能用世俗来评论他,他的美好或许在另一个一尘不染的纯粹之处。有什么能比用一生去追求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更幸福的呢?像诗人所说“趁我们头脑发热,我们要不顾一切。”爱,以它自己的形象创造爱。    我想起前些日子看的电影《芳华》,里面的主人公刘峰是一个典型的活雷锋形象,善良正直甚至有些固执。但是,他不知道时代已经革新了。电影后面,刘峰被城管扣押车还反被讹钱,仿佛好人没有好下场。但在电影尾声,作者旁白说:“一代人的芳华已逝,面目全非,虽然他们谈笑如故,可还是不难看出岁月给每个人带来的改变。倒是刘峰和小萍显得更为知足,话虽不多,却待人温和。”这里的刘峰能守住初心就像梵高热切地渴望一样,都是幸福的,与世俗眼光无关。    梵高曾写给提奥一封信:“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团火,而路过的人只看到了烟。但总有那么一个人能看到这火,然后走过来陪我一起,我在人群中看到了他的火,我快步走过去,生怕慢一点儿他就会淹没在岁月的尘埃里,我带着我的热情,我的冷漠、我的狂暴、我的温和,以及对爱情毫无理由地相信,走得上气不接下气。我结结巴巴地对他说‘你叫什么名字’,从你叫什么名字开始,后来,有了一切。”梵高与高更是“画家相轻”,而提奥与他“死时也不分离”。梵高与提奥的情谊让人羡慕,知我所爱,执于我爱。    周国平说梵高是一个因善良受困的天使,一个用色彩享乐的天才。在他的色彩里体现出一种对世界广泛而深刻的同情,这同情是出于善良。他可以在毫不考虑自己计生的前提下,常常把自己的家当拿来救助穷苦人民,他自己形容枯槁。这种善良是出于爱。每个著名的艺术家,总会有善良与关怀从他的文字或歌声或色彩中流露出来。     最后梵高用自杀与世界告别,“语言从来不是他的表达方式,他应当把告别画出来,而人是无法把告别画出来的。”关于梵高的自杀,直到现在还争论分分,但我觉得《至爱梵高》的电影里说的很好,我们应该更关注他怎么活的,而非什么死去的。     梵高倒了下去,“像一种急速还原的泥土,正返回到大地母亲的怀抱里。”——但很快,上面又长出一片芬芳,夜晚,星星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