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周记】 李姝慧 读《渴望生活》

我仔细地比较了书中的几幅插画。1887年,在巴黎的自画像,梵高消瘦、有神,红色的胡子彰显他不凡的气质;1889年,在阿尔的自画像,梵高瘦弱、无精打采,红色的胡子被剃去,取而代之的是泛黄的绷带。他眼角下垂,穿戴破旧,嘴里叼着廉价的烟斗———不过两年的时间,而苦难在他身上留下的痕迹太多。

梵高的一生过于短暂,像还未来得及绽放的烟火,升上天空之时却被大雨浇灭。梵高是个理想主义者。他因爱情的滋润而变得随和、讨人喜欢;他乐于帮助别人,宁愿自己挨冻受饿,也要为博里纳日的矿工们送去温暖;他爱画画,画画是他的生命,是他的一切。他被别人嘲笑,他被别人看做疯子,但他毫不在乎,他热切地发表自己内心的情感,将大块大块的颜料铺在画纸。鲜艳的色彩不正是他丰富内心的映像吗?

但梵高也是幸运的,他至少还有爱他的弟弟提奥。提奥愿意帮助他,竭尽全力地帮助。他死后,终于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可这又是何其戏谑啊!

在梵高对画画的热爱面前,我自愧不如。我也曾学过七、八年的美术,但仅当消遣,未能把喜爱转化为真切实际的行动,终于在学习日益繁重之时选择放弃。
“搞艺术”在当今社会的处境十分微妙。“除非你是顶级艺术家,不然搞艺术的人无法在社会中生存得很好”这种观念已深入人心。缺少对艺术家的尊重,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缺乏创新观念,人云亦云。这些不仅是扼杀梵高命运的凶手,也是社会中所长存的问题。

我想象梵高先生作画的场景,想象他坐在无边的田野,看见柔柔的云朵、亮蓝的天空,一群乌鸦因远处的扰动而惊飞到空中。他急忙画下这偶得的一瞬,沉醉在这美妙的一瞬之中,却没发觉身后对他指指点点的人。

“啊,我的作品……为了它,我冒了生命的危险……而我的理智也已经差不多完全丧失了。”梵高太天真,太善良,固执而且偏激。他的灵魂干净澄澈。这样干净澄澈的灵魂,干净得让人感动,又让人心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