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周记】刘妮:读《约翰•克利斯朵夫》

“真正的英雄绝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
克利斯朵夫绝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他暴躁易怒,自以为是。总的来说,他绝不是一个讨人喜欢的人。但,他无需讨人喜欢,也无需做到完美。谁说英雄就一定是完美的呢?
他性格的两个奠基人——祖父和舅舅。祖父的故事教会他 要有英雄的气概,舅舅的话语让他看淡名誉。虽然在他的人生中,二人似乎最先离开,却对他的影响最为巨大。
而在克利斯朵夫的成长中,早先占据他生命的两个词——爱与被爱。他是一个需要爱,同样需要被爱的人。这可能与他的家庭身世有关。
他出生在一个音乐世家,长相绝称不上好(不忍心说丑),又有一个败家的老爹。这些极像一位伟大的音乐家——同是德国人——贝多芬。包括克利斯朵夫父亲要小克利斯朵夫管账的情节也有贝多芬的味道。
这样的安排,便是暗示了克利斯朵夫在音乐之道上的得天独厚,以及注定坎坷颠簸的成长旅程。年轻的心还经不起打磨,他渴望被爱。
和奥多的短暂友谊,却不过是两个需要爱的孩子彼此的幻想。还有残忍的弥娜母女,她们不过把他看作玩笑,给他的关心不过是施舍,而克利斯朵夫最厌恶这种施舍。
倍受打击的心啊,渐渐成熟。克利斯朵夫的人生,迎来了下一阶段——批判,批判一切。他不仅批判他人,还批判过去的自己,批判自己的国家和民族。而他又拥有克拉夫脱家族的脾气,他决不肯把批判的声音憋在心里,非得说出来,说给所有的人听。
还是不够成熟,不够成熟。年轻的音乐家来到法国,本以为巴黎能实现他的梦想,看到的却不过是一些一味否定,扭曲道德的嘴脸。
没几个人能陪伴得了他,哈斯莱能理解他的音乐,却是因为一封不及时的信,“他们俩也永远地孤独下去了”。有的人,有的事,错过了,便是一生的遗憾。时间很爱开玩笑,像《从你的全世界路过》里幺鸡的早早离开,陈末晚到的挽留。
还有可怜的老人苏兹,他那么爱克利斯朵夫的音乐,那么爱克利斯朵夫,只是他早已不再年轻。克利斯朵夫以为来日方长,所以不曾留恋地离开。却想不到他以为的明天,是老人永远抵达不到的彼岸。
哀区脱是他的伯乐,却不是一个性子好的伯乐——他要克利斯朵夫先向他屈服,克利斯朵夫绝不愿意,如果不是被生活所逼。
克利斯朵夫孤独吗?从前是的吧,而当他意识到伟大的人从不孤独——因为他的事业是他永远的伴侣,他不再感到孤独,那颗年轻的心,也趋于成熟了。
有人说《约翰•克利斯朵夫》是以贝多芬为原型而创作的小说,其实不尽然。我更觉得克利斯朵夫像罗曼•罗兰先生本人。
罗曼•罗兰先生本是天生的音乐家——从书中很多的音乐知识与理念可以看出,阴差阳错走上了写作的道路,他的心中对音乐一直是有种亲切感的。
他同样不被亲友理解,朋友甚至因为他发表主张和平的文章与他产生隔阂……
罗曼•罗兰先生也是一个热爱自然的人,文中有大段大段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很多地方都显示人物在自然环境中的惬意与放松。
最后,我表示一下我并没有把书看完,对我的看书速度稍有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