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周记】莫敷姗:读《约翰.克里斯朵夫》

“你瞧,孩子,在屋子里写的那些,全不是音乐。屋子里的音乐好比屋子里的太阳。音乐是在外边,要呼吸到好天爷新鲜的空气才有音乐。”当我坐在山顶的长椅听见春蚕的嘶鸣,我想我懂了,不会全懂他,但我抓住了那一瞬间——关于这个我时爱时恨的人。

一、关于家庭

“大家教你委屈,没有人爱你,孤零零的,一个人多么渺小!”家——这一生最初与最后的归宿,唯一无条件偏爱自己的地方,曾经我认为,它最大的力量是爱,而现在似乎发觉,还应理解。这两股力量交织着,一个逼克里斯朵夫离开家,另一个让他的新从千里之外回想,念念不忘。那个被黑暗笼罩的夜,他反抗、挣扎,像极了记忆中的谁。鲁意莎爱他,但当这种爱一味地捉住他,折断梦的羽翼,年轻的鸟便舍下那几根羽,冲进风浪中,朋友曾说过“若家庭成了负担,那就努力去挣脱,去自己的天地。”

离巢的鸟儿,也会在秋风归来时猛然记忆起身后的家。

二、关于品性

罗兰的,和傅雷的两支跨越时空的笔,描绘出一个骄傲的灵魂,它伫立在我眼前,身后尽是那个年代各式的人性。我爱他的骄傲,当他留恋自己深恶痛绝的音乐,当他转身离开向命运低头的阿斯莱,当他反抗军官对乡民的残暴。而我又恨他的骄傲,当他为了它而叫母亲受苦,当他冷眼对待改过的朋友,“他太坦白,太不懂世故了,没法掩藏自己的感想。”那天我看到一个论题:“圆为方”,细细想,“方”便是指的这样的人,迎头撞向世俗,忘了如何收敛棱角。不得不赞叹作者的高明,利用相似的缺陷与优点,让克里斯朵夫成为有血有肉的形象。

三、关于生死

“大半的人在二十岁或是三十岁上就死了;一过这个年龄,他们只是变成了自己的影子;以后的生命不过是用来模仿自己。”书里书外,多少人过着这样的生活?我在跨年时看到一句话“你究竟是过了一夜,还是过了一年?”这两种表达不谋而合,看着路上的甲乙丙丁,心里竟有一丝不该有的悲哀。“我不要过那样的生活。”希望几个春秋以后,能不忘当初写下的这句话。

我翻着他的一生,看他身边的人一个个离去。弥娜、萨皮纳、祖父、高脱弗列特舅舅、苏兹老人、母亲,最后到他自己,生来我们踏着不同的梦前行,这一生注定为孤独的子民。那些故人们,他们曾在某个时间灿烂地来过,那已经足够了,剩下的只能继续赶路,遇到不同的面孔,偶尔想起旧时的某某。而念念不忘的,终会重逢。

读到大半便开始动笔,我知道未来我一定会读完这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