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黑夜有如死,为何要再生?"
都说雨是一场洗礼。
第一场雨的降临使克里斯朵夫与奥多由分歧走向言归于好,"降雨来了,该回去了。"降雨洗刷了他俩的分歧与争执,但雨洗不掉情感的裂痕,洗不掉性格骨子里带着的差异。克里斯朵夫的相行不羁与奥多特有的商人家儿子的谨慎拘束注定了有些友谊无法长久。他是一个心怀傲气的人,他希望别人永远对他真诚,性格里的独占欲甚至使其并不希望将同伴的这份真诚分享给其它人。
第二场雨浇醒了弥娜与克里斯朵夫的爱情,阴雨后的晴天,仿佛一切景物都在闪着光点,那是克里斯朵夫的第一场恋爱,甜蜜的,来得突然的,甚至有些盲目的,他在爱里发现了万物之美,他欣喜,感动着弥娜带给他的忠诚,可这世界上阻隔爱情的东西太多了,阶级,权望,金钱……在克里赫太太的百般阻拦之下,他痛苦万分而又无可奈何,有些东西,像他这个阶层,这种背景下的人,哪怕拼尽全力也无法得到,而曼希沃的死又一次点醒了他。
"你的使命是做一个人,你就得做一个人。"
第三场雨是一次灵魂脱胎换骨,"一个生命死了,而另一个已经诞生了"他等待着上帝,等待着信仰,等待着救赎,终于一场大雨浩浩荡荡地直倒而下,他在黑暗中看到了上帝,看到了生命,上帝就在他心中。上帝就是他自己,而生命就是要轰轰烈烈,无怨无悔地活一场。他透过雨,重新发现了世界,从旧的躯壳中探出了新的灵魂,新鲜的空气发疯似的涌入,黑夜如此,也正是黑夜给他再生。
"他究竟是真的有信仰呢,还是自以为有信仰?
(中)
"善和恶之间,绝对没有中间位置。"
这是整个法国社会的缩影。
豪华的表面,繁嚣的喧闹,底下都有死的影子。初到法国的克里斯朵夫,就是感到的这样一帮法国上层社会里那些纸醉金迷里醉生梦死的人。他们不懂音乐,却都装作很懂音乐,借着权势肆意操纵着整个社会。都说女人应代表着一种母性,而在这个缩影下的太太小姐们身上显现出来的,却是一种惘惑与混乱,还有淫欲,音乐成了娱乐,戏剧成了上位的脚踏板,艺术成了达官贵人身份的标志……,他们排斥外来的力量的同时也没忘记扼杀新生的,与这个糜乱的社会不和谐的萌芽。
而真正的,能代表的东西则深深掩映在粉脂与虚伪的瘴气之下。
克里斯朵夫是,安多纳德也是。
我很好奇作者为什么花费大量笔墨去描绘这样一个女孩子的一生。因为他们都是同样的人,都是用命运抗争中不低眉折腰的人,都是以已之力去为了所谓的善去奋斗的人。相比前文形形色色的女性,她无疑是最令人感叹的一个,母性的光辉,强烈的自尊,还有与这个乌烟瘴气的上层社会格格不入。
他们是这个社会里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人,也是真正支撑这个社会精神支柱的人,唯有真正深入到平民阶级,才能真正了解到这个社会的真正面貌,而不被表面的浮华喧熙污了眼睛。
文中总是提到音乐对克里斯朵夫是一片海,而他则是一条河,终将汇入那片海。海是音乐,其实也是其它的,诸如信仰,诸如生活,诸如与这个社会抗争。他想在这个曲子里传出的是自己的心声,是自己对于社会的无声的愤怒与包含着无限生机的江声浩荡。
(下)
"当你见到克里斯朵夫的面容之日,是你将死而不死于恶死之日。"
何谓将死而不死于恶死,是善死,是心安理得平静地背入坟墓的心愿,感受到过空虚,隔膜,迷茫,无力,世道悲凉后迎来的黎明。
剑桥大学著名学者秦晓评论到"人从出生到他变成成年人的时候,被灌满了各种谎言,到了成年的第一件事就是呕吐,把这些谎言吐出来,自己思考一个真实的世界。"
这个社会强加给了克里斯朵夫,还有这个阶级,这个身份,这种为了信仰与自由而不懈奋斗的许多人,很多不该有,但为了生存而又无可避免的东西,有的人在生活,有的人则沦为了生活的附庸。有的人活成了人上人,有的人连人都活不成,纵然与努力,奋斗这类词密不可分,但也不完全是仅仅它们可以解释的,
"生命,生命,什么是生命?
一场悲剧,往前冲吧!"
每一本书的扉页上都有"江声浩荡"这四个字,而文章开头又将音乐比作海洋,来了又让他去渡那一片似有若无,带着许些难言意味的河,直到他成功到达彼岸。正像作者罗曼罗兰所言,它不是一本小说,更不是一首长诗,而是一条河。
一条河!
即将到来的彼岸与即将到来的日子。
有人说克里斯朵夫的原型是贝多芬,诚然,他们都是抑住命运的咽喉的人,但他也可以是身边无数与命运,自由,信仰斗争的人的缩影。他们拥有着人道主义精神与英雄主义气概,任何一个拥有这般品质的人都能在他身上感到强烈的共鸣。这是生命的礼赞。
风雨总要来到,无穷是生命的洪流。
但彼岸也将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