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北必读】刘昕婷:读《东北游记》

城市把过去像掌纹一样藏起来,写在街角与窗格子里。 —-卡尔维诺

《东北游记》和我想象中的不太一样,麦尔不再是一名游客,而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活生生的人。

东北是一个文化交融的地方,透过车窗玻璃,有现代的高楼大厦,也有中世纪圆顶尖顶的俄式建筑。在夜晚所有暖黄色的灯光亮起,所及之处皆是一片温暖的繁华,想被浸在了蜜蜡里,浸得发亮,永远迷失在了这一片灯火辉煌里。

那是我对东北的最初印象。

它将自己包裹了起来,用繁华将阴影小心翼翼地遮盖住,但大家都心知肚明。

这是一片灾难的黑土地。伪满洲国在这里建立起政权,日本移民的热潮涌向这里,战火的销烟在这里被点燃。日俄的殖民者们兴冲冲地跨入,他们早已准备好一份建设自己国家的蓝图。各式各样的建筑林立在街角,你说不出时代与风格,但却能清晰地看到斑痕爬过墙壁。新建筑与老建筑面对面的望着,说不出那一条街更旧。它们在一遍遍地更新着你可以轻易窥见各类文化的特征。街上涌动着川流不息的行人,踩在中央大街的面包石上,我看见留着金色头发的俄罗斯姑娘牵着孩子走过。

圣索菲亚大教堂周围搭起了脚手架,它正迎接着又一轮的维修,我只能看见它探出来的绿色圆顶。柳条边是否仍旧存在,哪怕有一排崭新的柳树立在了那倒坝上。

乡村则要单纯很多。

乡里人是认得地的,他们靠天吃饭,靠地为生,祖祖辈辈过着这样的生活。尘土铺满衣裳,填满肌肤的每一道缝隙,最后他们魂归大地,与肥沃的土壤融为一体。他们每天所做的事就是盯紧自己的地,自己的家,自己的村,这些维系着自己利益与生命的东西,是真正的活在这片黑土地的怀抱里。

你会在这些人身上清楚的看到东北的特征,早已深深的留在血里,映在脸上,身在东北,不是去寻找这些特点,而是他们主动来找你。

而很多东西面临着消失。

荒地村只不过是众多乡村中的一个,人们早早规划好它的未来,城市化的推进不会延迟也不会倒退,就像书的开头所言那样,从一个村子看见中国的过去与未来。

所有的村庄都一样,承载了祖先活生生的故事,都是有血有肉的历史。

三舅不肯离开自己的田地,不肯卖掉自己的小平房去住新公寓,三姨气愤草坪换掉了自己种的虞美人,博物馆馆长一辈子保护着文物,只为让这属于东北的文化历史得以流传。他们坚定地守护着一个即将逝去的时代,负隅顽抗着,却又不得不妥协。

未来与现在在这片土地上重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