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两年前,把《围城》看了一半。那时候的方鸿渐,还在和唐晓芙扯弄着酸甜的暧昧不明的关系。最近终于将它看完,正如喜忧掺半的恋爱过后总要面临着婚姻的考验,方鸿渐在唐晓芙之后,又遇见孙柔嘉。他们甚至跳过了恋爱的探索时期,直奔婚姻而去,去那座围城里面,去过未知的生活。
故事中有几处地方或是说背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第一,李梅亭一行人的教书之旅。在抗战时期,这群文人在钱财不足的情况下奔赴学校教书。先是带着“中国文学”出行的李梅亭,随行带着的大铁皮箱大到可以当床睡,里面收着的是“抽屉中的卡片”和西药。这便是一则鲜明的借代。卡片上记载着中国文学中的瑰宝部分,他们笑称这可能是中国文学最后的流传,这代表着李梅亭性格中正统但也古旧的一面。他是受校长不远万里邀请而来的讲师,功底扎实,“课堂上笑语连连”,的确是同行者中最有实力的一位。但同时,私藏西药一事也足见其吝啬与势利。他带大批西药只为到这里“十倍价格出售”,在孙柔嘉患病时因担心拆散的药丸无法卖出高价而用其他药搪塞,在旅费告急时私藏自己应该交的部分,足以见他又是一个于生活磨砺中有些“精”的人,喜欢投机取巧、重视名利。这也折射出当时文人的一个弊端——不纯洁性。也许是局势动荡所致,也许是国内的学术氛围不够严谨,所谓的学术活动也仅仅只是给这些不知文凭真假的人提供一个饭碗,以至于学生无法得到正确的引导,即便有教学失误也会用“这群学生水平不够”来安慰。这是学生的悲剧,亦是学校教育的悲剧,更是当时风气不正的后果。野鸡大学泛滥、教师缺乏责任感……放到今日,也是值得警惕和反思的。
第二,孙柔嘉与方鸿渐的爱情故事。之前看到一句话:“婚姻不必需要伟大的爱情。”也许他们就是最好的印证。本来他们只是同行的关系,除去赵辛楣偶尔的打趣,也没有太过于逾矩的行为。最后还是孙小姐先动了芳心,女孩子的腼腆与小小心思促成了这场婚姻。他们太过仓促地订婚结婚,又因着“蜜月在婚前度过,便更好地看清对方是否适合做终生伴侣”的一语成谶,导致没有时间好好“恋爱”。来不及如唐晓芙、苏文纨似的一通通电话打去、一顿顿饭局邀来,他们要面对的是两个家庭。一个是墨守陈规、思想迂腐的方家,一个是新潮的柔嘉Auntie ,注定了这场婚姻会不宁静。就这样,他们深陷了围城。方鸿渐确实是脚踏实地的男人,也是当今社会很常见的一个男性形象。一面需在家长面前继续维持他已扮演了二十多年的乖乖男形象,顺着父母的教育思想继续成长为一个“父母心目中的孩子”,一面又要与半路认识的妻子去接受新的思潮,开启新的生活,做小家庭和大家族之间的润滑剂,苦不堪言。孙家虽不及周家富足,但比起方家而言还是绰绰有余。能让孙柔嘉“费尽心思地嫁给方鸿渐”的,也就只有爱情了吧。这也许是围城中唯一的爱情暖光。
第三,不得不敬佩钱钟书先生的文学造诣。从书中密集而让人拍案叫绝的比喻就可看出。举几个我认为绝妙的例子:称妇人家的吵闹——“小茶杯里兴风作浪”;女人体贴起人来——“真是无微不至,汗毛孔的折叠里都给她温存到”;女孩子第一次有男朋友的心情——“像白水冲淡了红酒,说不上爱情,只是一种温淡的兴奋。”;“五官平淡得像一把热毛巾擦脸就可以抹而去之的。”等等。我很少读过比喻如此密集的故事,但这种密集并不会带来审美疲劳、掉书袋的感觉,反而会让人更为贴切地想象与体悟作者想要传达出来的思想或画面,文字工巧起来,着实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