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刚开学,皮皮老师就为我们开了份书单,说是“选择性 必修”——选择先读哪本后读哪本,必须都“修”完。在一长串听过的没听过的看上去很难读的看上去没意思的书里,我一眼挑中了这本——《梵高传:渴望生活》。
吸引我的大抵不是“渴望生活”这样具有力量的词眼,而是梵高——这个我一直想要了解却一直未了解的男人。
读完这本书我才知道,之前所有关于了解他的踌躇拖沓,都是为了遇见这本书,遇见书中那个不太真实却又迷人的他。
2
这本书用九个地点将温森特·梵高的一生串联起来,成为一条完整的逻辑网。莫名的,就是很喜欢这种记叙方式。对我来说这是纪念一个人最好的方式:每一个他呆过的城市都是特别的,都是有话可说的,我猜欧文斯通一定是梵高的铁粉。
“不过,永远要记住,是温森特的身世打动了读者,我只不过是以小说的形式再现了它。”他在序里这样说道。
小说中的梵高疯狂又落寞,热情又孤僻,他的人生中不曾拥有冷静,上帝赐予他的是饱满的情绪——这将他送入深渊,又将他托上不朽。
上帝似乎总在与他开玩笑。
他几次追求爱情却又陨落深渊;他疯狂地献身于艺术却无人理解;直到他那颗如孩童般干净的心在土地下停止跳动,世人才开始意识到:梵高是位伟大的画家、艺术家。
似乎听谁说过,一般的艺术家都是在死后才成名的。不禁觉得有些荒唐了,大概艺术需要拢上生死的重量,麻木的世人才会有所感悟?
3
读这本书的另一个缘由是救赎。
当时的我处于浑浑噩噩的状态,被世界所抛弃的感觉日益深重,这总让我感觉我已离深渊不远了。于是我摊开这本橙红色的热烈的书,渴望从中得到救赎。
梵高很惨,请原谅没什么好文笔的我用一个烂透的“惨”字来形容他。他比我惨多了,我冷漠地处于一旁看这世界将我遗忘,而他身处其中,呐喊着咆哮着,却没有人听到他的声音。
提奥也许听到了。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深爱他的哥哥,无条件地支持梵高——这个生活上的低能儿。他真的听到了吗?如果不是爱与亲情的话,他听不到的,或者说,他不屑于去听的。
这个可怜的艺术家,终究还是在死后成为了众人谈论的对象。人们高谈阔论着他笔下的技巧与画法。只有一小部分人知道,那只是源自对于艺术的追求与信仰而已啊。
4
选一小段当时读这本书的随笔,现在读起来有些中二,又好像带着点“梵高式”的充沛的情感。
“不可思议的,我在短短三天内读完了《梵高传》。尽管我仍没有学会边读书边标记勾画的习惯,不过不要紧,那伟大的力量已经渗透进我的心灵了。这半个月来我情感上遭受了巨大的打击与痛苦——至少在我这个十五岁的小朋友体会来是这样的了,而只有读这本书,我繁杂的思想与痛苦的情感才能稍微得到安抚。许多时候,我甚至想砍掉我的大脑,就像梵高割下耳朵那样,好令我的灵魂与肉体彻底避免于这无尽的猜疑与联想。
可只有他!《梵高传》!令我痛苦不安的心灵平静下来,他的故事是那样动人,动人又悲怆,欧文斯通的文字是那样迷人,令我从一种悲伤猜忌胆小的情绪转移到对一位伟人的崇敬和怜悯中来。书籍、文字、文学,几乎成了我的药!梵高,什么又是你的药呢?”
再读,再想。梵高不需要崇敬与怜悯。一支画笔和一块画板,也许就足够了。
5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看到烟。”你看见我的烟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