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周记】黄彦翔||读《梵高传:对生活的渴望》

简勿介,浅勿见

初遇此书,诚然欣喜。初识梵高,邂逅星空;流光溢彩,牵人心弦。

梵高与空白画布:“生活本身有时也是一幅上面什么都没有的、茫然无际、使人沮丧失望的空白面,就和这幅空白的画布一样。但是有信心、有魄力的人是不害怕这片空白的,他跨步进去,他采取行动,他一笔一笔画下去,他充分发挥创造精神,到最后,那幅画布就不再是空白的了,而出现在上面的,则是丰富的生活画面。”

我与他,也许不像尘世情人,也绝不是凡夫俗子般的相认。5岁,我曾小心翼翼的用稚嫩双手,一支画笔,一块画布,描绘过同他心中一样的那幅星空,笨拙但是确实真心热爱。10岁,时隔五年,我与他重逢在色彩与光影的交错中,略显成熟,临摹,同他一般绚烂的星空。12岁,放下手执七年画笔,埋头于书海,埋没于人海。15岁,读到这本书,他早已在我心中住下,在世界中那个偏僻静谧安详的荷兰风车小镇,田间乡野;在那幅缀满历史残迹,时光与岁月抚摸后留下的痕迹,斑驳却清晰,跨越时空在一座不知名的小城教堂,手捧圣经,信仰上帝;在每一千年阳光普照大地的时候,那个瞬间,他的温蔼,在每一千年黑暗降临大地的时候,那个瞬间,他的不安。这是我,是我与他,兴许,也是他的故事。

对我们来说,艺术从来都不是求生的无奈,从来都不是掩饰的无情,也从来都不是“为了”的“为了”。因为艺术便是生活,生活便是艺术。徐冰说:“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有艺术。”梵高大概不会这么想,我确信。因为,他会举起沾满颜料的双手,仰望蓝天,说:“生活,就是艺术……”他渴望生活,正如他渴望艺术;他不弃于生活,正如他热爱艺术;他爱自己,因为自己便是生活的一部分,是艺术的一部分。

他患病了,是的,他病了,或许,不是他病了,是他眼中的这个世界病了。他仿佛失明般,被病魔囚禁在门里,看不见外面的世界,也不想看见外面的世界。用心去感知天地间的一切,一笔一笔描绘他的世界,一点一滴表达他的感情。他追求真实,就如同他不愿背叛生活,而是发自内心的渴望,即便是绝望,压抑,黑暗也罢,他的生命画卷深深地刻印在时光的画板里,也生长在他生命旋旎的花瓣里。

“他知道自己在世人眼里是个毫无价值、行为古怪、使人讨厌的人,是一个没有社会地位的人。他要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现的正是这样一个古怪的人、一个无足轻重的人的内心世界。在最穷困的茅草屋里,在最肮脏的角落里,他看到了值得描绘的景象….艺术需要坚持不懈地工作,不顾一切的工作,同时也需要持之以恒的观察。”这是他,也兴许是我,是我们的故事。从不被认可,穷困潦倒,却一直热爱,一直渴望,矢志不渝,到被这个世界所看重,所接受,然后含泪逝去,向着岁月的深渊对自己说:高兴点,笑一个……

人的一生,总会质问许多问题,总会被质问许多问题。每个人给予回答的方式并不是千篇一律的,可也不是迥异不同的,因为生活对每一个人而言,总有一个问题的答案是死亡。此书,算是我与他的重逢,两个男人,在星空下闲聊整夜,那晚晴空朗朗,很安静,最适合重逢的人,互相告白,关于彼此的内心世界,关于未来,也关于过去,关于躯壳,也关于灵魂,关于黑,也关于白,关于是,也关于非。对话艺术,也对话生活。无法成为生活的前后,就做生活的左右。非黑即白,非聚即散,非空即满。生活总是给予,也总是失去,总是超脱,也总是沉沦。

我与他,难说,也许前世真算得上是情人,我敢说,他能给予的一切大多荒诞,他给不了你想要的安稳,他能给的只有流浪;他能给予的一切大多古怪,他给不了你想要的非常,他能给的只有平凡。在平淡无奇的生活中寻找生命的色彩,他做了一份没有酬劳的工作,一做便是一生。没有爱情的酸臭味,只有生活酸甜苦辣咸,余生伴着颜料在潮湿的角落发霉,阴暗却充满新生。他说他宁愿扭曲着拥抱世界,也不愿体面地离开他所渴望的生活。

分别时分,黄昏照在他的稻田里,乌鸦呼啦呼啦飞上青灰色的天空,他挥手,回头,笑着对我说:对生活永远渴望,对梦想永葆初心,我的友人……他如是说,我如是听。一个孤独的星月夜,一场无人相伴的流星雨。也许这时,我该说一声:谢谢,再见,文特森·梵高,遇见你,三生有幸……

拿起画笔,以示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