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以前,一切起点
——世间只有一种罪行,那就是盗窃,当你说谎,你剥夺了某人得知真相的权利。
这本在初一时就已被冠上“必读书目”的书于我而言并不陌生。哈桑与阿米尔的爱恨恩怨,背叛救赎,在那时似乎只是一出命运自导自演的悲剧——人性而已。当一个复杂的生命遇上一个纯粹光明的善良灵魂,他会敬畏,会感动,可心中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主宰了人心。他视这份无暇的爱意为心安理得,更在父爱的倾斜下,恶意爆发。而似乎一旦作恶就再不能回头,他怀着某种虚伪的愧疚,将善推下深渊,远遁美国,仿佛只要逃离,便可以抹去过去的一切。
后来的种种名为救赎,可阿米尔终究欠了太多,永世难偿。他也不过稍稍安慰自己的良心,然后继续在浓黑的夜里辗转反侧。——所谓救赎,从来就没有尽头。
可在三年后的今天再度翻开那橙黄色的封面,我才从所有纷繁的故事脉络里得以追根溯源。一切的起点,正是那位一生行善的父亲——他从来不止是阿米尔恶意的催化剂,而是一切恩怨的开端与根源。
他说盗窃是一切罪的宗源,可是他与阿里的妻子生下了哈桑,偷走了对阿里的忠诚,他向阿米尔隐瞒了事情的真相,他隐藏哈桑,偷走了哈桑本应得到的父爱与社会认同感。可以说,他偷走了他两个亲爱的儿子的未来。
他是一切罪的起点。
于是这就成了阿米尔与哈桑脱不去的悲哀——与生俱来的原罪。
藉由此,对懦弱虚伪的阿米尔,倒是少了几分厌恶,多了几分同情。原生家庭——这恰恰也是近几年来热议的话题。
原生家庭所带来的影响真的会伴随终身吗?说到此,竟也勾起了另一本书所给予我的沉痛思考。《小团圆》——张爱玲一生的爱与恨。
母不慈,二婶的所作所为是她一生中逃不开的痛。她不会去爱,只能任由绝望的爱意将她吞噬毁灭。她不愿生孩子,怕自己会因为母亲对孩子不好。她所有美好的愿景,不过是一梦秋凉——终其一生,她都没有寻觅到自己的那份小团圆。
这才是命运玩弄的悲剧——性情镌刻进灵魂深处,主宰了一生的悲欢。
拉辛汗说过:“当恶行导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救赎。”所以阿米尔的父亲一生都在行善事,修建恤孤院,帮助别人,祈求为自己赎罪,与此同时也得到了别人的崇敬和爱戴。可他行了那么多的善,也没能弥补对自己儿子犯下的罪过,反而催化了他们之间的冲突与决裂,他一味逃避——他也不过是个懦弱的人。
阿米尔的父亲表现出来的对阿米尔的冷漠和厌弃,是因为他从阿米尔身上看到了自身懦弱欺骗的一面,某种程度上表现的是对自身性格里的劣性的厌恶与懊悔。而哈桑身上所具有的勇敢忠诚、正直无私是他所推崇并且引以为自豪的自身优点。阿米尔与哈桑,不过都是他部分性格的绵延与发扬。
一切罪恶,均为盗窃。当父亲的盗窃盗取了儿子一生的幸福,我们也该反思现实——别让庸碌盗取你的梦想,别再施加桎梏于你爱的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