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周记】李鹏辉||读《人类的故事》

完全可以这么说,我们来到美国一家博物馆。整馆建筑风格古朴稳重,黛青色的馆门上用中英文刻了名称:人类历史博物馆。正如其名,这座博物馆的特色,即将浩浩荡荡的人类历史悉数摆上展台。如此浩大的工程自然只有不凡之人才能胜任,因而馆长是大名鼎鼎的鸿儒亨德里克·房龙。面对上至宇宙鸿蒙、下至“一战”刚平的展览内容,他好整以暇地筛选整合,保留了他认为值得分享的精华,并有机地融合历史的严肃与自身的亲和,奉献出一次丰富而辉煌的展览,以飨观众。

至于展览具体内容不能详尽复现,有兴趣还是亲自游览为佳。但是有几点感受不妨分享。

纵览整部人类史,其本质即为文明的进步,其主旋律即为反复的战争与和平。正如没有矛盾就没有戏剧一样,没有利益的相冲就没有战争,战争就是不同利益集团的争斗手段,只不过这种手段沾上了血腥。尽管战争带来了生灵涂炭,但辩证地说,我们不能完全否定,毕竟它只是一种手段,而它的性质是由幕后的操纵集团所决定的,并且客观上说战争也有一定益处,诸如促使文明融合。当然,这不是为蓄意挑起战争者洗白,这些人即使搬出社会达尔文主义都是洗不白的,只是为了说明战争的罪恶,就是在于权力者在权力面前的极度膨胀,膨胀到连自己在生物学上的分类都不记得。挑起战争的权力者与战死沙场、马革裹尸者,都属于灵长目人科人属人种罢了。所以打打杀杀有什么意思呢?这也是我对战争史感到索然无味的缘故,再多的奇谋诡计都是白费。

文明发展靠的不是经济和权力的发展,而是科技和艺术的发展。而科技和艺术的发展依托于政治制度的发展。为什么长达整整一千年的中世纪的篇幅只能占到全书的五分之一,与近现代完全无法抗衡?就是因为中世纪保守与黑暗的封建制度使得科技艺术受到刻意抵制,而宗教被奉上了无上神坛——天天被洗脑来世荣华富贵,哪有心思再管今世的落后?中世纪对现代的贡献恐怕只有宗教的广泛普及,留下的烂摊子倒是不少。当然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中世纪靠着打压科技艺术而长寿,却终结于科技艺术的顽强勃兴。这倒不是因为宗教的传播和洗脑能力有限,而是因为科技艺术与宗教一样有着相当的吸引力,这不是打压或禁止就能杜绝的。所以思想控制虽然是最高效的政治手段,但是是最不明智的。

全书主要以西方历史为主。这也不奇怪,作者是西方人,研究的当然也主要是西方历史。但用作者的原则,即“这个国家或人物有没有创造出一种足以推动文明发展的新的思想观念,或者作出了足以影响历史进程的举动”来看,64章内与亚洲文明有关的只有《佛陀与孔子》一章,未免太少了些,而亚洲能写的亦不止这两人。然而站在全球史观的角度上平心而论,亚洲能写的也的确不多,在至20世纪20年代前的近现代,亚洲国家实在举不出什么贡献或重大到举世瞩目之举。究其原因,古代时亚洲国家也很强盛发达,但那时文明间相互独立隔绝,处于平行状态;而等到全球化开始的十五十六世纪,东方已经落后于西方,自然没有话语权。因而现代的西方人来写古代,尤其按照房龙的原则,当然会着墨多写西方的古代史,因为西方古代史对近现代的影响比东方的更多。换句话说,若是东方国家在中世纪时能够先人一步成为世界中心,那《人类的故事》就不会这样写了。所以发展才是硬道理,尽管这有点政治正确,但是道理不假。

“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其实参观展览,获得的不只是知识,更是思索。看着我们怎样一步步走到20世纪,想必会有特殊的感受,这种感受就是这次展览的价值,我也只是将它的价值挖掘出倾向我的一部分罢了,权当抛砖引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