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皆可为国王》是梁衡先生的精神百花园,记者出身的梁衡可算作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典范。然而与此同时,他又是一名思考者与写作者。
当他行走时,无论是九华山的庙宇,美国的赌场,印度的乞丐,还是临走时参观的莫斯科公墓,吴县清奇古怪的四棵柏树,佩莱斯王宫,甚至一块石头都能给予梁恒无限的遐想和无穷的灵感,无论是金钱还是人性,都成为先生笔下常谈之物;当他静下来读史怀事时,彭德怀,周恩来,范仲淹,韩愈,居里夫人通通在他眼前说起话来,先生读他们的事迹,他们的荣誉,他们的伟人气概和万古长情,智慧的心灵在文章中,在诗歌中,在乐曲中穿梭,犹黄蜂采蜜,犹行舟揽月,犹豪笔集墨,岁月中沉淀下来的东西,被有心人失去,又以另一种形式被有心人留下,展现在我们眼前。是的,这正是伟人为家国砥志的豪情,为美丽追寻的壮志,矢志不渝的志向造就了伟人,以生活为师,以书本为友,以思考为源泉,以写作为动力,造就了追求大境界的梁衡,这位苦心经营文章的有心者。
读梁衡先生的散文,咀嚼他的万卷书,万里路,万古情。
文章有爆发力,才可谓入木三分。在《二死其身彭德怀》中,彭德怀“文死谏武死战”,作为开国元帅,战场先锋时,五次血战,险象环生,不知多少将士参谋以忠骨报青山。九死一生的战场之中,彭德怀一次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五个“未死”如同弓箭的一次次蓄力,而后来作为经济建设的“文臣”,却因为劝谏而被贬,在“文革”中,这位战神被红卫兵玩弄于鼓掌,陷害入狱,最终含冤而死。他没有死于革命战争却死于“文化革命”,没有倒在枪炮下却倒在一封谏书前。前文做的铺垫读者造成巨大的落差,即使平淡的语言也铿锵有力,就像拉满的弓箭,不论谁来射出也能破空而去,一击千里。前文革命战争数万敌军,欲杀彭德怀都未遂;如今“文化革命”,没有弓枪刀炮,仅仅一个会议,一番批斗,一次诬告,便可让开国元帅沦为阶下囚,在狱中挣扎,身体和精神都受到折磨之下而死。强烈的对比反差,无需修饰,悲叹和愤懑满纸皆是。所以前文细数革命战争,正是在为后文铺垫,为文章积蓄爆发力,先积累“力”,但在后来的行文之中找准主旨方向,以反衬或对比就可造成悬崖瀑布之景,三千银箭尽入人心,但凡读者便会为此景生情,这正是拨动读者心弦的疾风骤雨,正是文章的爆发力,也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关键。
我愿意相信梁衡先生在读自己文章时是高兴的,即使他在文中表露出对印度乞丐的厌恶,对美国赌场的讽刺,对满是铜臭的“私庙”忧愁,但其间有对人性,对美丽,对家国的思考,对千古中外英雄人物的感慨与赞誉,更因为这本散文本就是梁衡先生生活的缩影,是留给我们的思想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