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周记]聂子钧||读《米格尔街》

每天早上,哈特起床后,总要坐到屋后阳台的栅栏上,扯大嗓门朝对面喊:“有什么事吗,鲍嘉?”

鲍嘉总会在床上翻个身,用谁也听不见的声音咕哝道:“有什么事吗,哈特?”

读到这里,再往回看一眼书名《米格尔街》,不禁在心中发笑,接着读下去果不其然——又一个“家乡旅游推销简介”……

且不谈其内容,光是“米格尔街”这一地名便够人们想象连篇。粗糙的柏油路上,到处是清洁车,五颜六色的房子不整齐地挤在一起,似街上居住的形形色色的人,毫不和谐地被米格尔街拉在一起,却又日复一日,成了习惯,地名也就沉淀下来成了符号。

如果说米格尔街是奈保尔心中永恒的符号,呼兰河便是萧红心底轻轻吟唱的乐曲,而马孔多则是马尔克斯用灵魂搭建的乐土……由此引申到传统文化中去,便是“家”文化的绝妙体现,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用灵魂建成的“家”,它可能是记忆堆砌,也可能是感情倾注,但不管怎样,它就在那,不动不摇,发出足以提醒你的光亮,哪怕微弱。

如大多数短篇小说一样,书中的人物往往代表着社会中一类人的形象。伊莱亚斯多次考试失利而改行,反而怨天尤人,自我欺瞒,讽刺了那些目标不坚定,随波逐流的人;博勒因彩票多次未中而放弃相信一切宣传,既显露出对那些不务正业,作茧自缚的人的厌恶,又给予那些因屡受打击放弃希望,甘于苟且的人以同情。一个个人物故事,书写中下层人民的生活图景,连作者自己也不放过,也正是由于在《告别米格尔街》一文中的“我”去剑桥做药剂师,奈保尔敏锐眼光下的米格尔街才得以展现在世界面前。这些使我想起《呼兰河传》里团圆媳妇,马孔多上的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鲁镇上的祥林嫂……着实似盐一样平实,却又如盐一般珍贵。

在V.S奈保尔心里,英国纵横交错而喧闹的公路上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米格尔街,如意大利的美第奇家族,符号般烙印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