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作家中读的最多的就是村上,此前对于其小说实在提不起兴致来,倒是对于散文更感兴趣,毕竟此人是个有趣的人,非虚构的真实就可让人读来津津有味:跑步,写作,爵士乐,旅行……是“凭感觉写的文字”的味道,放下书后平心静气、神清气爽之感徒生。
此前觉其文风适合于散文,最有名的小说《挪威的森林》曾读过,小说第一人称的叙述唧唧歪歪,加之对于情爱纠缠的纷杂并不如何感冒,因此半途而废了。
这也是《东京奇谭集》让我如此惊喜的原因了,奇谭,的确是奇。现实与虚构之间真真假假,颇具艺术感的巧合,还带有魔幻主义的色彩,短篇力道更足,读罢一篇回味无穷。
《所有可能找见的场所》与穿插在其中的画家高更的故事某种程度上是相似的,第三者的叙述中年证券经纪人对现实的出逃,可高更成功从庸常生活中逃离,从妻子身边永远离开,在属于艺术的塔希提上艺术地死去;而证券人短暂的逃离后回归,“欢迎回归现实世界”,侦探与胡桃泽先生一道出声。
短篇小说的最后总是尘埃落定的高潮。
期间却是平静下的暗潮涌动。“丈夫常说免费的东西决不可相信。”“在这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世界,免费的东西是不可轻易相信。”
私家侦探找寻的过程是让我迷惑的,没有对蛛丝马迹的寻找,一天天一遍遍在丈夫常走的楼道间穿行,在楼道中的与邻居的日常对话而已,仿佛目的并非寻找那位证券人,而是如心理画像一般描摹出胡桃泽先生的形象。与邻居的对话中也只是平常对话,问及证券人时皆答案如出一辙:见过几面,但不曾深入了解。
在这平常之下,证券人伴随着“二十天时间记忆的消失”出现了。
故事的结局可想而知:证券人的回归现实世界。
“欢迎回归现实世界,回到被患有焦虑性神经症的母亲、脚穿冰锥一般的太太和证券公司包围的美丽三角形世界中来”。
一同的发声——或许不是两个人,是一个人的发声。
私家侦探即失踪的证券人。
回想起东野圭吾的《恶意》,故事的结局凶手即是叙述者,诧异之下想来也是情理之中。
90年代,日本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年代,一位股票证券人,平时在Merrill Lynch上班,身边一位妻子,供养着母亲,妻子与侦探的对话可见是冷冰冰的资本主义教条的忠实信徒。
猜想侦探一定是个内心柔软的人,以侦探身份出现的证券人,另有收入,喜欢吃薄饼,喜欢爬楼梯,喜欢收集原版书籍,一切未曾点破的细节不谋而合,证券人在精神衰弱的母亲发作后的爆发:出逃家庭。
以侦探身份出现的证券人,妻子邻居都不曾认出,某种程度上反映着资本主义高度发达下的人情冷漠,不曾真正去走进那免费却无比珍贵的人心。作为侦探,也是在描摹内心画像同时短暂的卸下社会所加上的冰冷外甲,走进回归那个真实的自我。
村上的书中,人物与家庭的对抗也是人与社会的对抗。在硬邦邦的现代社会下,一个柔软的人一定会活得不那么容易,然而他们还是以自己的方式勇敢地生活下去,“在所有可能找见的场所寻找门、雨伞、炸面圈或者大象等形状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