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伊斯此人大抵并不陌生,毕竟前有《尤利西斯》与《芬尼根的守灵夜》两座大山压境,往往只让人叹一声“高山仰止”。然不同于那两座“大山”的沉重深晦,《都柏林人》作为他23岁年少轻狂时的作品,则并不显得那么艰涩。
书中封皮简介上写着本书“显示社会环境对人的理想和希望的毁灭”,我却觉得这些文字所叙述的事件心理情感,无非只是人类千万年来不分地域贵贱高低的共情――可称之为无可避免的劣根性,亦可衍化作“原罪”。
十五篇故事零散串起一座城的风貌人情。分明似是为家乡所作的注解,却仿佛漠然不带任何乡心与怀旧狂热之情,反倒在开篇与末尾都蒙上死亡的阴影。开篇的死亡稍显冷漠呆滞,趋向个人,而末尾的死亡却如同佛教之普度众生,乃是因袭的宿命与必然。我尤爱最后一句――“他的灵魂缓缓地昏睡了,当他听着雪花微微地穿过宇宙在飘落,微微地,如同他们最终的结局那样,飘落到所有的生者和死者身上。”
余下数篇所叙述的情感集中体现在爱情,宗教,世俗之上。其中的爱情总予人狂热后的虚妄,如《伊芙琳》中恋人的私奔最后落得陌路永别,从此既无恋情,也无惜别之意,只是陌生人。《悲痛的往事》则借古板的中年人的反思与回忆,孤独下是精神与爱的虚妄。而宗教之于人是神圣与虚伪幻灭的矛盾体。《圣恩》中咬伤的舌头暗喻了严苛的宗教环境下人的失语。世俗则是城市最显著的样貌,来自小市民的虚伪虚荣市侩贪婪,在《母亲》与《扯赛以后》中最为淋漓尽致。
最为特殊的是《纪念日》一篇,触及政治,描绘了爱尔兰的历史与现在,理想与现实,英雄人物的崇高与普通人的卑琐无声的对比――想必于今此世同样有借鉴意义。
我最喜欢的篇目其实是《土》,抛开黏土隐喻死亡的不详含义,此文是最为温暖的平凡生活。不带恶意与嘲讽,只是可爱的人们的无奈的生命,一如泪水中响起爱尔兰民歌。
译者在后记中提到奥康纳曾考证,海明威从乔伊斯文中学习了重复关键词语的文学技巧。乔伊斯亦以“意识流”手法为人称道。大抵如司空图所言,“不着一字,尽得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