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之独特而迷人处,其一在矛盾冲突,其二则在鲜明的时代性。这样构成的情节铺陈,一波三折,便能突兀地闯入人心,并毫无迟疑地紧紧攥住它。
贵族青年彼得,给我的初印象并不十分好。纨绔、莽撞而又自大,这样的形象不仅令人厌烦,更是小说中极为庸碌的一种,是不值得细细描摹的。那么,幸运地得到普希金垂青的彼得,必有些与整个小说界贵族圈所不同的气质。
彼得是贵族,这是书的封底简介和书中与之有关的极少文字透露的。而我在读本书时,确实忽略了这一点。但恰恰是这一点,使彼得不愿也不能真正接受普加乔夫。说到底,作者只是不着痕迹地画出了一道阶级界线。阶级矛盾,便是当时的俄国所面临的严峻现实。而小说中每一个情节,或多或少都有其身影。
用现在的观念看,封建制度要不得,而随历史发展俄国沙皇也确实被推翻了。这样一来,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与普加乔夫统一战线?
于是我们要再看看这个暴君与英雄。首先,他反抗的主要原因是想当皇帝,君临天下。因此,他不是想解放阶级兄弟姐妹们,只是受制于统治欲望罢了。其次,他的手段实在不怎样。加入我,好,封赏。不,斩。血腥,残暴,普加乔夫不过是个无冕沙皇,还没有正统皇室的学识深刻。说他杀伐果决罢,不过一介莽夫!
我想普希金写下这些文字时一定十分忧伤,因为他会发现阶级矛盾不仅存在,而且双方都不十分热心于化解矛盾。毕竟,拳头永远比脑子省事。
分析打止,最后说一句话作为读书周记的感想:“生于此兮囿否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