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柯夫的文章颇显沉重,读起来并不令人心生愉悦,不动声色轻描淡写之中将俄国的现实含蓄表达,自然流露出的好似只是一弯白开水,再细细一品,便会觉得这其实是血淋淋的。
“《一个官员之死》和《变色龙》既是讽刺小说,也是写实之作,前者写某庶务官在看戏时打了个喷嚏,唾沫星子溅到了一位大官的秃头上,从而大难临头似的惶惶不可终日,最后一命呜呼;后者则勾勒了阿谀权贵、见风使舵的沙皇鹰犬的丑恶嘴脸。两个作品都有力地揭露了沙俄官场的百般丑态和黑暗。《牡蛎》《苦恼》和《万卡》几篇是作家的中期作品,作者已从嘲讽转向了对日常生活和劳苦大众的关注,传达了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小人物的悲惨处境及其无声的呻吟,并寄予了满腔的同情。《不安分的女人》《太太》等针砭了知识分子灵魂的空虚和无聊,同时也礼赞了诚实劳动的人。《六号病房》《带阁楼的房子》《文学教师》《套中人》《醋栗》《姚内奇》《宝贝儿》等则是作家的问鼎之作,其最大特点是具有更直接的针对性和更深刻的批判性。前两部作品,一部里针对当时知识界流行的托尔斯泰全文的“不抗恶”的思潮而发的,作品通过主人公安德烈·叶菲梅奇的亲身遭遇,宣判了其“不抗恶”哲学的彻底破产;另一部则抨击了民粹派“到民间去”做点滴小事的改良主义的主张。后几部作品更集中地批判揭露了庸俗、空虚、无为的生活态度。《姚内奇》里的同名主人公和《醋栗》里的尼古拉等都是跌进了空虚无聊、庸俗猥琐的染缸里的俗物。作品除了鞭笞这些庸人俗物外,还发出了“不能再这样生活下去了”的呼喊。尤其是一些晚期作品中还出现了一种新人的形象,例如《新娘》中的娜佳,毅然地告别了庸俗、卑微的过去,勇敢地走向新的生活。”(引用自《译序》)
我没有选取的简介一是《套中人》,二便是《迟开的花朵》。《套中人》作为整本书的核心,甚至被选入了高中教科书必有其独到之处。主人公别里科夫即使在非常好的天气里,外出时他也要穿上套鞋、带上雨伞,而且一定要穿上暖和的棉衣。他的雨伞也装在套子里,表也装在灰色麂皮的套子里。当他拿出小折刀来削铅笔时,这小折刀也是装在小套子里的。他老是把他的脸躲在竖起的衣领里,因此他的脸也好像藏在套子里了。他戴一副黑眼镜,穿着绒衣,用棉花塞着耳朵。当他坐上马车时,就立即吩咐把车篷支起来。总而言之,在这个人身上可以看到一种一贯的、不可遏止的愿望:用一层外壳把自己包起来,为自己制作一个所谓的套子,把自己隔离起来,免受外界的影响。这样的封闭让学校和小城也跟着沉寂,女人不敢聚会看戏,牧师不敢玩牌,他害怕一切规矩被打破,害怕一切新奇的事物。奇怪的是,读到这里,我并不觉陌生,觉得似乎在哪里见过他似的,又没有人可以与他对应上,但每个人身上都有他的影子。我们不敢打破规则,墨守成规活在既定的套子里。不对,这不是套子,这是中华民族从隋唐开始有的较合理的选拔制度,从秦汉开始有的礼仪制度。没有人真正取下套子,但总有人摇动了它。谁能摇动呢?是那些将套子戴得最好最稳的人吧。熟知套子的规则才能松动它甚至于取下它。
《迟开的花朵》可以说是唯一一篇让我读完觉得有些许温馨的文章。纵使玛露霞犹豫暗恋了半生,纵使托波尔科夫的骄傲自大让他们在活着时永久地错过。可是,最后托波尔科夫放下一切带玛露霞去就医,他情愿把所有的钱都献出去!他和她都多么想活下去啊!对于他们来说,太阳已经出来了,他们在等待白天……然而太阳没有把他们从黑暗中救出来,而且……晚秋已经开不出花来了!纵使这是错过,可仍令我感到美好,大抵是因为我感动于玛露霞的执着与最后的勇敢,感动于托波尔科夫在玛露霞死前的顿悟与觉醒,他摘下了自己的套子,直面自己的情感(不论是感动还是爱情),哪怕最后他还是回到了那个套子,可是火车上看见的花会永远开在他心里的。
或许下次读到契柯夫,我能一眼识出,而不是误认为欧亨利莫迫桑了。他,是多么擅长于用轻淡的笔法去描绘那些真正沉重的东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