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周记】杜宇博||读《都柏林人》

乔伊斯曾经说《都柏林人》的创作宗旨:“是要为我国的道德和精神史写下自己的一章”。但我以为,通过乔伊斯那敏锐的观察力揭示出来的有关都柏林人的精神状况,也可以说是全人类,尤其是现代社会人的精神状况。比如,《姐妹们》和《圣恩》所暗示的天主教信仰衰落的事实既是都柏林存在的现象,也是整个世界现代化过程中,人类思想世俗化过程中相伴随的现象。而《一小片阴云》里那个被上司侮辱的小职员不正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被资本所压迫的人的一个缩影吗?还有《痛苦事件》,那个保持自身独立的知识分子的思想,大概在所有自有知识分子的脑海中都能窥见相似的痕迹。总之,生长于都柏林的乔伊斯,在其作品中无疑会带有周围环境影响的痕迹,但是我们决不能将《都柏林人》仅仅担当做一部地域性的小说。从一种以人为出发点的视角去阅读,无疑将给我们带来更大的启示。

中外学者在评论乔伊斯的《都柏林人》时,常常用到“瘫痪”,印象中的都柏林,并非毫无生气的瘫痪,我能感受到她生命的律动,也同样能感受到那种莫名的气息压抑着她的心跳。压抑的亲情,压抑的爱情,压抑的婚姻,压抑的家庭乃至压抑的社会和人际关系。这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呢?想象一下自己身处一间老旧昏暗的房间,拉开窗帘,本以为能够看到明媚的阳光,却被扬起的灰尘和玻璃上沉积的污渍遮挡的朦朦胧胧的,那种压抑感觉就是这样一种闷闷的窒息感带着期待落空的失落。都柏林就像是这样的一间房子,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在尘埃中翻滚挣扎,他们也有对阳光的渴望,只是有一个无形的屏障在阻挡着阳光,都柏林人就是在这样的半透光状态下沉默而压抑的成长,从年幼懵懂到驾鹤之年,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都柏林人努力在沉默和爆发之间找寻着压抑的平衡,最终也逃不过灭亡的宿命。
    《都柏林人》由十五篇短文构成,十五篇短文篇幅差距很大,看似零散,实则是一部完整的都柏林人成长记,从少年的懵懂叛逆,到中青年的追求与迷茫,再到暮年的平静淡然,他们也有过追求和梦想,只是在现实的打压下最终归于尘土。

  或者,我们可以说,整部《都柏林人》都是乔伊斯为写作长篇小说所做的联系。而当我们从这个角度去阅读《都柏林人》时,也就是当我们从一个小说写作技巧的角度去阅读它时,我们简洁地获得了理解乔伊斯其它长篇小说的钥匙。这是我从《都柏林人》中获得的最大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