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周记】周珈伊||读《书生的骨头》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自古以来,文人、书生这一系列的名词似乎刻在骨子里的就是一身傲气,一身书生特有的傲气。可是,有那么一群民国知识分子在民族、社会、阶级矛盾纷繁复杂现实中铮铮傲骨,超越了所谓文人的傲气,特立独行的,是一身不屈的,顽强的,有英雄气慨的骨头。

击骨作声,有金石声,有英雄气。

就是这样的一群人,一群“桀骜不驯”的书生们,在中国文化史上,大学史上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第一版块《坐立淮安》中,我看到刘节,陈寅恪因王国维大师逝去内心的痛苦,他们跪下,向大师表示最崇高的敬意;我看到陈寅恪的站立侍父,静静站成一座巍峨大山。刘节,陈寅恪,同为书生,一身硬骨,但他们的骨气让敬畏,同时,我也看到蒋天枢,冯雪峰,胡适,傅斯年,梁漱溟这些人物,用他们不同的姿态,向我们展现了书生的硬骨头。

书生的骨头,最坚硬的物质,往往被最柔软的东西包裹,人体中最正直的骨头,无一不处于皮肤和肌肉的遮蔽和掩藏中,藏在柔软深处的骨头,往往在特殊的场合下坚挺,闪烁它的硬度和光芒。

追综溯源,李庄,这个古老偏僻的地方,以“大师”的名义命名的村庄,在中国近代史上独一无二,这个村庄,从一群读书人醉酒开始,到一群交读书人的酩酊结束,它见证了史语所的成长与发展。

“批评的精神,科学的主义,革新的文词”

就这样,《书生的骨头》带给我们的不仅仅只是一群读书人的故事,更是中国近代文化发展史,也是西南联大的盛衰史。这本书,给人以震憾人心的感受,它让我读到了陈氏之家的源头,也让我看到了无数书生的骨子里的那股劲,那股对知识的渴求,对生活不服输的劲。

愿这坚硬的骨头,这永不服输的骨头,永远存在于中国的书生身上,让这骨头,奏出一个民族的绝响!

“追寻那株蓝草,追寻一种文化的命运。”

书生的骨头,坚如磐石……

大师之气慨,山高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