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慈悲;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夸张,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
房龙的叙述理性而克制,他帮我们构筑出一座桥梁,引我们从简易的《圣经的故事》通往厚重的《圣经》。尽管房龙在本书中略去了所有《圣经》正典内有关神迹奇事的记载,只将经得起理性批判的部分以编年史的顺序呈现在我们面前,我的心灵依然受着巨大的震撼。不如说,是一种對於被救赎的渴望。
我时常想:世界是否真的存在上帝?上帝住在何处?是不是上帝创造了这个世界?有人说,信仰、神权产生于民生疾苦之时。人类在面对所有大自然力量的摆布时,求助于那些神圣的祭司来保护他们免遭神明的愤怒。可是,即使到了今天,一个科学至上的今天,不论是在发达的西方世界还是部分落后的国家,仍有如此多的人无比虔诚地去教堂、寺庙进行祷告和祭拜呢?那些生活美满、功成名就的人又为何要信一个不知有无的神明呢?这些,對於一个常年接受着共产党唯物主义教育的我来说,有些难以理解。
读完《圣经的故事》,发觉这些问题其实都不重要,《圣经》并不是描述上帝的书,也不是一部试图让你相信世间上真的存在上帝的书,它更大的作用是对心灵的一次荡涤一次洗礼,让你知道,人活着需要有一个信仰,需要有一个上帝在心里,无所谓这个上帝是不是人们常常称呼的那个上帝,也无所谓这个上帝是否真实存在。
《旧约》可以说是犹太人的血泪史。犹太人始终居无定所颠沛流离,他们曾经在埃及做过努力,但是在摩西和约书亚的带领下找到了上帝应许之地。他们曾经多次背离自己的信仰,因此他们遭到了惩罚,他们失去国家。耶和华神俯视着他的子民,一次次的告诉他们背离信仰的下场。圣殿不断遭到毁灭与重建,越来越多的人沉迷在舒适的生活,越来越少的人愿意回到耶路撒冷,越来越少的去敬拜他们唯一的神,甚至越来越多的人信仰异教的神。于是他们的国家被征服,他们开始了流放。在这漫长岁月里,背叛、宽容、血腥、平和交替上演,而这些,居然可以与现在相照应。我们所受的苦,在我们之前已经有人经历过,将来的人也会同样经历到。那給千年前逝去的古人新希望的,有一天也会給尚未出生者新的勇气。我们的悲喜与亚伯拉罕和雅各时代的并无二致。
父母有个犹太人朋友Jeff,来自罗斯柴尔德家族。他告诉我们,每一个犹太小孩都需要信仰犹太教,这是这个精明的、甚至唯利是图的种族的一次返朴。
《新约》的内容更简单,内容却更博大。耶稣基督出世了,他被称为救世主,以赛亚,他能够把水变成酒,可以治病,他与人为善,他宣扬所有人都是耶和华的子民。他的言论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同,但是却触动了当局,三十个银币的代价,犹大出卖了耶稣。耶稣三十三岁的时候,钉上了十字架,三日后复生,升入天国。但是耶稣的教诲长留人心,他教导人们要仁爱,他为门徒洗脚,因为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为他人服务的义务。在保罗和彼得的努力下,基督的事业得以发扬光大,基督教也从此成为世界性的宗教。
圣经旧约作为犹太教的经典,新约作为基督教的准则。私以为,读《圣经》并不意味着信教。因为宗教本身的意义并不在于让人相信超自然的力量,而是通过超自然力量的象征让人找到一个精神的寄托,一种心灵的安逸。耶稣的教导——人要在实践爱与正义中寻求幸福,是一个人的灵魂的最高贵体现。这也是为什么千百年来,在有那么多人试图摧毁这个信念的情况下,它得以存活下来并获得最后的胜利。
其实科学和神学追求的都是真理,只是方式不同罢了。相比于信教的人来说,无神论者可能会缺少寄托和信仰。在我看来,人活着是需要信仰的,这个信仰是宽容的胸怀,虔诚的心灵,是對於每一个生命的理解和尊重,它是大爱。
宗教,它正弥补了人们信仰的空缺,即使神权有时不可避免地成为统治者的工具,但人们之所以相信,是因为它予以我们向善向美的指引。每一个人都有着对圣洁的向往,这或许也是耶路撒冷成为一个神的殿堂、两个民族的首都、三大宗教的圣地,成为必争的“龙脉”、圣城的原因。然而这样一个神圣的地方在千百年来一直是不同文明冲突的战略角斗场,是无神论与有神论交锋对峙的前线,是世俗瞩目的焦点,是惑人阴谋与网络神话的发生地,是全世界摄像机聚焦的舞台。它见证着军火、战争、屠杀等等与宗教原义所背离的东西,见证着教义与信仰的异化,这着实令人唏嘘不已。
《圣经》上记着:“你要保守你的心,胜过保守一切,因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