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最近看的书大都关于披露人性丑恶,在看完这本书之后我竟觉得有些“治愈”。
作者: chengchi
【读书周记】李心烨||读《都柏林人 》
【读书周记】刘荪蕊||读《米格尔街 》
米格尔街的底色是灰色的。当然,是站在上帝视角来看。他们的世界狭小,封闭,落后,人们暴力,自私。待在这无山无海的闭塞之地,这样翻来覆去,毫无意义的贫瘠生活,在我看来无法忍受。但是他们,没有见过真正的世界的一群人,在他们眼中,基本受到保证的一日三餐,嚼在舌根的家长里短,以及所谓的梦想,便构成了他们所能依赖的全部世界。
有人为了发明世上最棒的烟花,有人为了证明自己考试的才华,为了小推车,为了孩子,为了诗。以他们的方式活泼地爱着生活,爱着不能给予他们些什么的街道。争吵夹杂欢笑,流血伴随释放,这个米格尔街是如此丰富多彩,渲染着橙红,明黄,偶尔在邻居之中惊起巨浪的边角小料,有如金色般的闪耀。
倒是应了那句“生活如此绝望,每个人却都兴高采烈地活着。”
也许人们是真的没有能力看清周遭,也可能是害怕将这仅剩的糖衣戳破后,自己会被尘埃裹挟着,默默无言地真正死去。
琐碎,平凡,没有人如同行尸走肉一样地活着,每个人心中都持续燃着一团或明或暗的火,渴望自由,却都默契地选择守护这条普通的街道,这条于世界微小得不能更小,仍有足够宽敞的胸怀来包容米格尔街上这群特立尼达人的街道。
主角最终离开了。或者说,是出逃了。我为他感到庆幸,同时也感到担忧。庆幸的是他终于有领略偌大世界的机会了,担忧的是当他见到外界的缤纷时,先前构造在狭窄街道上的那个“世界”也许会轰然崩塌,米格尔街也无法以安然的姿态完整留存于主角心中。故乡总是在某个角度看来尤为纯真美好,若是将关于米格尔街的记忆定格在那些蹦跳经过的小路,哼过的歌谣,嬉闹着丢过的石子,或是街角某户人家曾做过的虚幻又美好的梦想,米格尔街还能保留些许的灿烂吧。
在米格尔街,无数悲欢正在悄悄酝酿,也无人有权利阻止,于是,就看它缓慢发酵,阴郁地欢呼,明朗地死亡。
【读书周记】尹珺瑜||读《上尉的女儿》
【读书周记】卜立武‖读《东京奇谭集》
读罢只有些虚虚实实探不清的感觉,仿佛本在大地上行走,却失足跌入了天堂。
如果每篇小说都有一个主旨的话(甚至折射出社会面貌),我便要说,我可真不知道主旨是什么。原因有很多,且一步步分析。首先便是开放性结局,文中前后照应的伏笔并不觉多(当然作为一个优秀的小说家,篇篇都还是可以找到的),但是无关紧要却又好像寓意深厚的细节就很多。出现几次的“同性恋”,还有《在所有可能找见的场所》中小女孩的一段话等等,都充斥着一种难以言说的神秘感。还有偶然性便是一部“奇谭集”的一个核心关键。它的偶然,很独特,是基于一种现实与虚幻间的桥梁,仿佛是命运的旨意。我知道写现实和虚幻的作品,也明白现实和虚幻相融合的作品是什么样。当然,虚幻总是占据大头。而像作者这样用偶然性联系现实与虚幻的方法的确新奇,而且,真实感很浓厚,同读者有一种心心相应的呼唤。可惜的是,我总感觉作者没能通过这个途径强烈地表达他的主旨或愿望,仿佛浪费了一个好法宝似的。
【读书周记】蔡璇晔Ⅱ读《套中人》
我喜欢契诃夫的文字,那是我从未见过的不羁狂傲,透过文字,似是也看到了作者契诃夫那本就不羁的灵魂。我翻开书本。试图走近他,走近这位“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走近他的文字,他的灵魂,洞穿他的真实,再感受当时的时代背景。
初读时,第一篇就是《一个小官员死》,没读懂,不明白为何那位小官员回去之后肠子就全断了,但当我看到引二篇《胖子和瘦子》时,发现二篇文章竟是与第一篇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只从两个小官入手,都是小官巴结大官,看似无非揭露官场丑恶,实则再现19世纪沙皇统治之下俄国官僚阶层的黑暗。
再读时,各种短篇便不仅仅只揭露了社会中层官员阿谀奉承的丑恶嘴脸一如《变色龙》中的警官奥丘梅洛夫,狗因人而贵,既是狗仗人势的缩影,又是对社会现实之中竟然人不如狗的批判与讽刺。再如《挂在脖子上的安娜》,那个为了金钱,出卖一切的阿尼娅,契诃夫以强劲的笔力,再次讽刺了上流夫妇们的相互利用,为金钱,为名利而不惜向黑暗交出灵魂的人。
他一度揭示各种黑暗,陋习、危机,自身的灵魂却远离世俗之外。他虽“世”,却不“俗”,在灵魂的深处,他在笑,笑那些被世俗感染之人;他亦在哭,哭那些渴望脱离束缚而无法脱身之人;他在感,感那些至深至爱却难成眷属的有情之人;他亦在念,念那些心灵美好,向往光明的女人们。他用手中的笔向世俗宣战。
毫无疑问,这些大多都是悲剧——主人公死亡,囚缚于攀笼亦或是相爱而不能相守,但契诃夫不认为自己是“悲观主义者”,他自述道,最喜欢的小说是《大学生》,启示真与美直至今日还在不断指引着人类生活,这便是他的乐观。
走进契诃夫的灵魂深处,他其实是一个洞察世务的疯子与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