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胡博凯||读《与神对话》

因此,如果你感到心烦意乱。不论你在何地,不论是在何时请呼唤我。
我将会出现。带着真相。和光明。及爱。
“震憾”! 恐怕不能用这个词语形容读完此书之感——何有“是非”观念?只便是经验了认知。
作者称此书为其与神对话后的转录,我们亦无从证实其是否属实,于是乎便有读者带着抵触心理阅读。迈克尔:杰克逊在完成自己的作品后,也从不写上自己的名字——只因他认为这一切出自上帝之手,或许这也是种神旨,我们何不以开阔的胸襟去体会与认知?
全书以三角形——神圣的三位一体:“灵魂一精神一身体;构思一创造一经验”为线索串联。
圣灵=灵感=构思圣父=生产=创造圣子=产物=经验
通过神的语言,带来全新的个人观、世界观:所有的人类都是神,只是认知都未经验到罢了。
“生活的意义不在于抵达任何地方一面 在于发现你在那里。向来在那里,已经在那里。你永远处在纯粹创造的时则中。因此生活的意义就是创造出你的身份和本质,然后去经验它。”

“人类灵魂的目标是去经验它的一切,以便它能够成为它的一切。”
更有独到精辟的 结论,一针见血般打破虚无.
“如果是这样,那你就更应该听了。如果你认为你对所有事物的看法都是对的, 你哪里还需要与神对话呢?

>>   阅读全文

【读书笔记】黄思雨‖读《与神对话》

世间有一个有趣的悖论是:“刚你能接受原本的自己时,你就能改变了。”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网络上开始风靡一个词——佛系青年。
新时代的浪潮席卷而来,正亟待一群群奋发图强的青年交接年长者的探灯,向未来深邃的洞穴里继续挖掘文明的宝藏。但不少处在本应热血沸腾,斗志昂扬的年华的青少年,却随波逐流,将自己名列“佛系青年”之中。他们怀揣着一颗“随遇而安、与世无争”的佛系人生观,便以为自己已经有着一颗古人谓之高尚的淡泊之心。
他们却不知晓,古人所谓的淡泊,是面对功名利禄的不妥协,是面对邪恶势力的不屈服,是面对内心邪念萌芽的不退让。而非他们在面对工作失败、情感失意时为自己的颓废无能、自暴自弃打的幌子,更不是用来掩饰他们在无所事事的日子里醉生梦死、原地打转的借口!
我不知道该如何评价,但有一点我是明晰的:他们不愿面对自己,或者说,他们不敢接受自己。
也许他们是知道的,知道佛系青年这四个字不过是一个外表美好的谎言。可他们去宁愿用这个谎言去填补他们的一腔底气,也不愿从谎言中走出来。为什么?难道是他们不想改变吗?我却并不这么认为。在我看来,这并不是因为他们本身就恶性难改,并不是因为他们想终日无所事事。谁不想有所成就呢?他们或许真的只是因为不敢正视自我,不敢正视在生活的压迫下狼狈地喘着气的自我罢了。
他们是想改变的吧。或许正是因为他们想得天花乱坠,想得急不可耐。而当他们在把想付诸于行动时,他们才发现,他们想的太美了,美到他们还难以实现。于是乎,一蹴而就的梦破灭了,随之冷不丁地破碎的是他们的自尊心。
他们纳闷,他们感到惊讶,他们觉得愤怒。他们无法接受眼前的事实,他们无法接受那个与他们心目中完美形象相去甚远的自我。为了他们的自尊。他们只能缩在佛系青年的阵营里,寻一隅抚慰自己的创伤。他们假装不在意,假装不关心。因为这样他们便可以顶着佛系青年的帽子,肆意发泄自己的不得意。
但他们殊不知戴上这顶帽子是有瘾的,这顶帽子变如同一种淡淡的腐蚀剂。无色无味、无声无息浸泡着他们的神经,松软着他们的意志,僵硬了他们的血液。他们在使用一种名为“佛系青年”的药,涂在生活给予他们的淋漓的伤口上,让他们短暂的忘记了疼痛。却不知这一种药让他们在终日无需操劳的闲中,产生了依赖,进而成了它的傀儡。
可能对于他们而言,这佛系青年四个字是他们的盔甲,他们钻入盔甲中,坚硬的盔甲虽限制了他们本可以再生长的身躯,但这同时庇护着他们,是他们的挡箭牌,是他们的避难所。
但坚强的不应该是我们的“盔甲”,而应该是我们自身。
他们不敢接受自己还未成熟的能力,不敢正式生活上的失意不顺心,这是因为这样,他们才活的越来越懦弱,才用谎言将真我掩埋。表面上装得云淡风轻,其实心里早就溃不成军。
为什么不褪下伪装?正视、接受自己呢?接受生活给予的挑战——哪怕终点很远,接受可能不太令人满意的自己——哪怕进步很难。
《与神对话》里说:“做任何事情的理由只有一个:向宇宙表明你的真实身份。”
如果不能接受自己,不能把真正的自我摆在所有人的面前,那么如何向宇宙表明你的真实身份呢?或者说如何创造自我呢?正视自己,接受自我是创造自己的前提,只有当你能坦坦荡荡地站着所有人的面前说:“这就是我。”,你才能获得力量去改变自己创造新我。这单薄的四个字,其实是心灵对于“自我重要”的许诺。
拥抱真实的自我,终能成无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