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周记】李可欣读||《与神对话》

《与神对话》是一本非常古怪的书,我们很难界定它的门类。当然,有一点它做得很成功,那就是它的市场:它在美国甚至在中国都很畅销。我想,那是因为它击中了人的脆弱。

神,是什么?难以表述,尽可以多方理解。你可以把它理解为有意识的神灵,也可以把它理解为拥有无穷之力、无穷之变的宇宙,也可以理解成是我们自己心中对于人类的最美好愿望和理想,也可以理解为仅仅是自己的心理,比如潜意识或超意识什么的,但不管是哪一种,它都有一种强大的力量,能引导我们走出自己最好的一生。
所有人类的行为在其最深的层面都是由两种情绪——恐惧或爱——之一所推动的。

人类的每个念头及人类的每个行为,都是建立在爱或恐惧上的。

这就是我所谓的“发起思维”。它不是一个爱的思维就是个恐惧的思维。这是在思维后的思维的背后思维(the thought behind the thought behind the thought)。它是第一个思维。它是原始的力量。是推动人类经验之引擎的天然力量。
但爱多一些,幸福感就多一些,人也更积极,更有力,因为爱是比恐惧更大的力量。

爱是比恐惧更巨大的力量,这一点经常体现在与恐惧的对抗中。 因为恐惧本身他就是动机,当你和他对抗时他就控制了你。 与恐惧的对抗无法战胜恐惧,唯有爱才能战胜恐惧。
这正如尼尔所说:“任何决定的中心问题是:现在,爱会怎么做?”

在此,尼尔告诉了我们念头的实相是:爱是所有的一切,是的,即便恐惧,也是爱的衍生。那么,生命的旅途中,没有一件事物是令我们恐惧的,除了你的想法让它变得恐惧。如此,我们便可活在当下,尽享岁月静美。

【读书分享】黄琳雅

大家好,我是14班的黄琳雅,在这里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些寒假读书的体会。首先,因为加入文学社时间有点晚,以至于欠下九本书要看。但我知道这不成问题,并不是因为自己读的有多快,倒是只有时间紧迫才会让我全力以赴,以一种绝对胜利的自信心进入阅读,一本一本的在计划本上打钩,于是这样一个月下来真的就完成了九本书。可以说,最让我受用的就是读完一本书的成就感。
除此之外,还有个意想不到的收获,那就是我喜欢看书了。读完任务表上的,我就又拿来一本读,开学到现在,又读了龙应台的《天长地久》和阿加莎的推理小说,读书似乎已然是自己的习惯了。
接着就是读书笔记,为了写他们,在阅读时自然地就划记了有感触的句子,学会静下来慢慢品读,或是将满腔澎湃之情用笔记录下来,也就养成了边读边想的习惯。大多时候是有感而发,写起来还算行云流水。特别是《追风筝的人》,虽然早已读过一次,第二次又有第二次不同的感动,但遇到难啃的书也就常文思枯竭,百思不得解。比如《纪伯伦散文诗集》,当时看译者冰心的序言,着实想聆听他的思想之歌,然而翻来覆去读了两遍,也静下心联想实际反复思考,只是为纪伯伦的文字而惊叹,而书中最珍贵的思想却怎么也理解不了,我想这便是思想力的空缺。许老师常熟。高中阶段最重要的就是提升思想力,我也一直在思考着如何提升思想力。我会在语文课上打起百分百精神,随着他的思想去思考许多高深的道理,但即便如此,我依然感觉思想力是件神乎鬼乎的事。也许单凭语文课时不够的,于是我将目光放在了文学社上,我想在书中品味其中蕴含的道理,静下心来思考它。当然,基于人生阅历不够,百思不解的情况常有出现,这就需要我们坚持下去,主动查阅解读,参照别人的见解,正所谓“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最后,我想跟大家分享一段很喜欢的问答“我读过很多书,但后来大部分都被我忘记了,那阅读的意义是什么?”
“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吃过很多食物,现在已经记不起来吃过什么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为我的骨头和肉。

【读书笔记】周舸航||读《人人皆可为国王》

    不说别的,这篇直接进感想
    国王的精神享受有三,一是有成就感;二是有自由度;三是有追随者。这是我在看了这篇文章后记忆犹新的一句话。诚哉斯言,要想成为大家心目中的国王,首先要有自信,坚信自己的实力,并且在成功时为自己喝彩。其次,不能追求国王当作自己唯一的生活目标。要有广泛的生活爱好,使自己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最后,要获得别人的信任,当然这也需要自身的努力。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赢得别人的尊重。做到这三点,你就是大家心目中的国王。

>>   阅读全文

【读书周记】陈欣仪‖读《米格尔街》

有一条街,叫做米格尔街,它位于英属殖民地特立尼达首府西班牙港;街上住着一群人,一群平凡如尘埃的普通居民,不劳您记住。

这条跨越洋流,远在异国的街道,在我看来,像极了另一条如今于中国人而言家喻户晓,记忆深刻的地方——鲁镇。

同样的时代,同样的平凡,同样的人生境况,同样的绝望,同样的活着……这些小人物“生活在自我构建的孤立空间里,精神恍惚、人格扭曲。他们的人生旅程,充斥着麻木的苦痛。每一天都没什么新鲜事发生,生命就消耗在这种无休止的重复中,所有人都忍受着苦闷和乏味的煎熬。尽管他们也想出了种种方式来解脱喝酒、骂街、甚至打架、找女人,甚至有时也写写诗、读读书,可所有这些不过只是为了麻醉自己,借以排解心中的无聊与空虚,对他们来说生活似乎已经没有任何意义,活着就只是为了生存。”(引自百度百科)

      每天早上,哈特起床后,总要坐到屋后阳台的栏杆上,扯大嗓门朝对面喊:“有什么事吗,鲍嘉?”

“每天早上”都在这句问候中开始新的一天,这所谓“新”,不过是字面上的意思,即旧的对立意义,而不能解释为与从前的每一天都不一样,因为从这句问候开始,就注定着,这又是循环往复,一尘不变,平淡得不能再平淡的一天。

而本书便是用这句话作为开头,我想其中不无深意,好像《百年孤独》里人物世世代代的姓名不断交换前后顺序却不变具体字样,《米格尔街》每天上演同样的问候,同样的戏码,甚至作者还能详述某个人干某件事于每日的具体时辰,他们像上班打卡一样从不缺席。前者暗示读者布恩迪亚家族就在这样的一个孤独的怪圈里循环往复,无休无止地经历孤独;而后者也暗含米格尔街上的小小生灵们也在永无止尽地平凡着。这样一个平凡的问候一样开始度过平凡的一天,再在平凡中继续平凡着,无休无止,世世代代,毫无希望,在绝望中沦陷。

正因如此,在米格尔街,梦想将会被吞噬在嘲笑的泥藻与现实的骨感中,这个地方不让人有梦想,或者说,不让人表露梦想。

如果让我赋予米格尔街一个颜色,那么,一定是灰色。在这里,所有的人、事、景都被蒙在深深沉沉的霾里,透不过气。没有人有出路,仅仅只有身为孩童的“我”和自称诗人的B.华兹华斯对生活充满好奇。如果还要我说一个人,我想会是“我”的妈妈,那位在“我”永远告别米格尔街时“笑了,看上去很高兴”的女士。其实这一“笑”也意味着难道这些平凡的人们真的看不透自己的生活吗?不是的,他们其实看透了,不过是毫无反击之力地跌倒在世俗的大网里,苟延残喘。

绝望的情绪在米格尔街暗流涌动,当仅仅看到整天快乐的劳拉又在大笑时,你一定感受不到这其中的绝望,但当读到劳拉用最粗俗的语言骂着她最疼爱的十个孩子时,当听到劳拉常说:“世上没有什么比教育更重要,我可不想让孩子像我这样生活”;当看到得知大女儿怀孕时她没有责怪,而是“把以前用笑声掩盖的哭都发泄了出来”时,你就该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绝望,当绝望用笑与善意再也遮挡不住的时候,便也是绝望至极了。

于是,理所当然的,“当我再次见到她时,难以相信,他她就是那个总和我笑呵呵的。,还给我糖饼吃的女人。她已经变成老太婆了……她不再对孩子们大喊大叫,也不再打他们。不知道她是不是仍旧关心孩子们,还是已经对他们失去了兴趣”。

对于劳拉这个人物,她是本书中的女性角色之一,也是为数不多的没有丈夫的女人,她也是本书中我最为欣赏的女性,她与八个男人生了十个孩子,她用自己的身体来维持生计,一个人照料十个孩子,她热爱每一个孩子,但对他们的表现却是狠狠地咒骂。她生活艰难,却是米格尔街上最快乐的人,即使她是在用笑声掩盖内心深处的绝望。不难想象,她该是个在孩子们都睡下之后,手中还捧着针线活的女人;该是个在孩子们看不见的夜晚,一个人所缩在床角,把脸埋在被窝里哭的女人……

劳拉曾把希望挂在嘴边,“没有什么比教育更重要,我可不想让我孩子像我这样生活”。然天不遂如人意,当大女儿罗娜告诉她自己怀孕时起,我知道劳拉的希望没了,她的天塌了,她知道自己做再多的反抗都是无用功,于是,她在绝望中变得老态龙钟。得知女儿自尽,“她没说多少话。她说:‘这样好,这样好。这样更好’”。麻木,停滞,衰老则是劳拉本人的结局。

>>   阅读全文

【读书周记】蔡璇晔‖读《文明的溪流》

我先读的《人类的故事》,再读这本《文明的溪流》,倒觉得二者有些异曲同工之妙,都不那么趣味横生,多些科学理论知识。书从最初的地球开始写起,到生命的起源,文明的开始,再到欧洲中世纪的希腊、罗马等文明,最后再到文艺复兴后迅速崛起的欧美国家。既是对世界历史的概括,亦是对世界文明演变的撰写。

开篇作者便以“我们现在知道的世界历史是一个很不清楚、很不完整的故事。”告诉我们后人记叙的绝不可以将文明从开始出现到现在的世界历史完全呈现出来,第一章便将地球的大小、形状以详细的数字表示出来了。但宇宙广阔无穷,地球只是一叶扁舟,在这一叶扁舟中,却承载着全部的宇宙生命。人类看似微不足道,实则力量无穷。

这无穷便体现在人类文明的出现。从原始的群居生活到火种的出现,人类开始学会了造火取暖烤熟食物,不用担心入冬便饥寒交迫;从人们心中的神灵的依托到雅典民主政治的出现;从神权高于主权的封建剥削社会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人类文明无不以最美的面貌向世人宣示着她的生命力。

第一个细胞出现便宣告着这茫茫而无生机的宇宙局面终于被打破,这颗特殊而又普通的行星只在轨道周转,殊不知自己上面的生命在慢慢的进化。到植物的出现,到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的出现,终于转化成人这种高等生物。原始社会经历过打制石器时代,磨制石器时代之后。正式转入奴隶社会。奴隶社会也滋生出民主政治,对后世影响极大。经历罗马、波斯、马其顿等帝国的抢夺后,封建君主专制已无法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理愿望,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到1688年光荣革命的完美结束,这场为民主、自由、平等而战的战争大致打了半个世纪,最终终为英国换来了民主的实现和国家的崛起。政治在发展,那么相对应的经济自然也不可以落下。18世纪中叶,瓦特改良了蒸汽机,从此带领人们进入了“工业革命时代”。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能源革命”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电器革命”到如今的“信息革命”。可人类还没有完成了事业的全部,也仅仅是人类更为伟大事业的开端。

正如书名所说,文明的溪流,过去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将成为历史,在一条条名叫时间的河流中流淌、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