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周记】陈欣仪‖读《米格尔街》

有一条街,叫做米格尔街,它位于英属殖民地特立尼达首府西班牙港;街上住着一群人,一群平凡如尘埃的普通居民,不劳您记住。

这条跨越洋流,远在异国的街道,在我看来,像极了另一条如今于中国人而言家喻户晓,记忆深刻的地方——鲁镇。

同样的时代,同样的平凡,同样的人生境况,同样的绝望,同样的活着……这些小人物“生活在自我构建的孤立空间里,精神恍惚、人格扭曲。他们的人生旅程,充斥着麻木的苦痛。每一天都没什么新鲜事发生,生命就消耗在这种无休止的重复中,所有人都忍受着苦闷和乏味的煎熬。尽管他们也想出了种种方式来解脱喝酒、骂街、甚至打架、找女人,甚至有时也写写诗、读读书,可所有这些不过只是为了麻醉自己,借以排解心中的无聊与空虚,对他们来说生活似乎已经没有任何意义,活着就只是为了生存。”(引自百度百科)

      每天早上,哈特起床后,总要坐到屋后阳台的栏杆上,扯大嗓门朝对面喊:“有什么事吗,鲍嘉?”

“每天早上”都在这句问候中开始新的一天,这所谓“新”,不过是字面上的意思,即旧的对立意义,而不能解释为与从前的每一天都不一样,因为从这句问候开始,就注定着,这又是循环往复,一尘不变,平淡得不能再平淡的一天。

而本书便是用这句话作为开头,我想其中不无深意,好像《百年孤独》里人物世世代代的姓名不断交换前后顺序却不变具体字样,《米格尔街》每天上演同样的问候,同样的戏码,甚至作者还能详述某个人干某件事于每日的具体时辰,他们像上班打卡一样从不缺席。前者暗示读者布恩迪亚家族就在这样的一个孤独的怪圈里循环往复,无休无止地经历孤独;而后者也暗含米格尔街上的小小生灵们也在永无止尽地平凡着。这样一个平凡的问候一样开始度过平凡的一天,再在平凡中继续平凡着,无休无止,世世代代,毫无希望,在绝望中沦陷。

正因如此,在米格尔街,梦想将会被吞噬在嘲笑的泥藻与现实的骨感中,这个地方不让人有梦想,或者说,不让人表露梦想。

如果让我赋予米格尔街一个颜色,那么,一定是灰色。在这里,所有的人、事、景都被蒙在深深沉沉的霾里,透不过气。没有人有出路,仅仅只有身为孩童的“我”和自称诗人的B.华兹华斯对生活充满好奇。如果还要我说一个人,我想会是“我”的妈妈,那位在“我”永远告别米格尔街时“笑了,看上去很高兴”的女士。其实这一“笑”也意味着难道这些平凡的人们真的看不透自己的生活吗?不是的,他们其实看透了,不过是毫无反击之力地跌倒在世俗的大网里,苟延残喘。

绝望的情绪在米格尔街暗流涌动,当仅仅看到整天快乐的劳拉又在大笑时,你一定感受不到这其中的绝望,但当读到劳拉用最粗俗的语言骂着她最疼爱的十个孩子时,当听到劳拉常说:“世上没有什么比教育更重要,我可不想让孩子像我这样生活”;当看到得知大女儿怀孕时她没有责怪,而是“把以前用笑声掩盖的哭都发泄了出来”时,你就该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绝望,当绝望用笑与善意再也遮挡不住的时候,便也是绝望至极了。

于是,理所当然的,“当我再次见到她时,难以相信,他她就是那个总和我笑呵呵的。,还给我糖饼吃的女人。她已经变成老太婆了……她不再对孩子们大喊大叫,也不再打他们。不知道她是不是仍旧关心孩子们,还是已经对他们失去了兴趣”。

对于劳拉这个人物,她是本书中的女性角色之一,也是为数不多的没有丈夫的女人,她也是本书中我最为欣赏的女性,她与八个男人生了十个孩子,她用自己的身体来维持生计,一个人照料十个孩子,她热爱每一个孩子,但对他们的表现却是狠狠地咒骂。她生活艰难,却是米格尔街上最快乐的人,即使她是在用笑声掩盖内心深处的绝望。不难想象,她该是个在孩子们都睡下之后,手中还捧着针线活的女人;该是个在孩子们看不见的夜晚,一个人所缩在床角,把脸埋在被窝里哭的女人……

劳拉曾把希望挂在嘴边,“没有什么比教育更重要,我可不想让我孩子像我这样生活”。然天不遂如人意,当大女儿罗娜告诉她自己怀孕时起,我知道劳拉的希望没了,她的天塌了,她知道自己做再多的反抗都是无用功,于是,她在绝望中变得老态龙钟。得知女儿自尽,“她没说多少话。她说:‘这样好,这样好。这样更好’”。麻木,停滞,衰老则是劳拉本人的结局。

>>   阅读全文

【读书周记】蔡璇晔‖读《文明的溪流》

我先读的《人类的故事》,再读这本《文明的溪流》,倒觉得二者有些异曲同工之妙,都不那么趣味横生,多些科学理论知识。书从最初的地球开始写起,到生命的起源,文明的开始,再到欧洲中世纪的希腊、罗马等文明,最后再到文艺复兴后迅速崛起的欧美国家。既是对世界历史的概括,亦是对世界文明演变的撰写。

开篇作者便以“我们现在知道的世界历史是一个很不清楚、很不完整的故事。”告诉我们后人记叙的绝不可以将文明从开始出现到现在的世界历史完全呈现出来,第一章便将地球的大小、形状以详细的数字表示出来了。但宇宙广阔无穷,地球只是一叶扁舟,在这一叶扁舟中,却承载着全部的宇宙生命。人类看似微不足道,实则力量无穷。

这无穷便体现在人类文明的出现。从原始的群居生活到火种的出现,人类开始学会了造火取暖烤熟食物,不用担心入冬便饥寒交迫;从人们心中的神灵的依托到雅典民主政治的出现;从神权高于主权的封建剥削社会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人类文明无不以最美的面貌向世人宣示着她的生命力。

第一个细胞出现便宣告着这茫茫而无生机的宇宙局面终于被打破,这颗特殊而又普通的行星只在轨道周转,殊不知自己上面的生命在慢慢的进化。到植物的出现,到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的出现,终于转化成人这种高等生物。原始社会经历过打制石器时代,磨制石器时代之后。正式转入奴隶社会。奴隶社会也滋生出民主政治,对后世影响极大。经历罗马、波斯、马其顿等帝国的抢夺后,封建君主专制已无法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理愿望,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到1688年光荣革命的完美结束,这场为民主、自由、平等而战的战争大致打了半个世纪,最终终为英国换来了民主的实现和国家的崛起。政治在发展,那么相对应的经济自然也不可以落下。18世纪中叶,瓦特改良了蒸汽机,从此带领人们进入了“工业革命时代”。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能源革命”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电器革命”到如今的“信息革命”。可人类还没有完成了事业的全部,也仅仅是人类更为伟大事业的开端。

正如书名所说,文明的溪流,过去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将成为历史,在一条条名叫时间的河流中流淌、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