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直击】藏传佛教组4 曹明雅丽:信仰纯粹

为一个大致自我认定的无神论者,我内心是没有“神”的。虽然平常口语中会出现“我天”“OMG”之类的,但这种“天”并不是被我相信的、真实存在的。
但是我觉得我所理解的“信仰”二字,不代表只能出现在有神论者的世界里。就像仓央嘉措的一则《问佛》中写到的:
““若我不信佛呢?”
“纵然你不信佛,那也不应该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佛语有云:见佛杀佛。你肉眼见不到佛,你行走在路上,所受指引来自于心。你不信命,不信佛……须知,心就是你的佛””
我认为这里的“佛”不再是指代佛门子弟心中的“神”,更是一种抽象化的概念。这种“佛”就是我所定义的“信仰”,它很可能不是具体的某一个物象,更可能是作为一种琢磨不透、描述不清的力量。这种“力量”绝对不是飘渺虚无的,它是我们在生活的泥泞中摸爬打滚时仍保留的一往无前的勇气、是我们在苦难的折磨中奋力挣扎时仍保留的所向披靡的坚定、是我们在成功的烟云中心飘飘然时仍保留的披荆斩棘的决心。它是我们向善向上挣扎的过程中的“不变量”,是一种无法说清但一定存在的、我们身体的一部分。
我把它叫做“信仰”。我定义中的“信仰”
所以不论豆瓣、天涯对《冈仁波齐》这部影片的评分如何,我都认为这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影片。我不想对这部影片的拍摄手法、表现方式、是否真实、是否煽情等等发表看法,我只是觉得这么一群人信仰的就是“纯粹”二字,而这种纯粹恰恰是现在我们很多人缺少的。
什么是“纯粹”?
纯粹是一种生活状态,是一种认定就不回头的执拗。
我想那么多人或为了赎罪、或为了祈福而义无反顾地踏上这样一条朝圣之路,就是纯粹。
别跟我说“他们这样也不就是为了自己和家人平平安安的一己私欲”,且不说他们很多更有着“为了众生”的想法,至少就是为了“一己私欲”,就能够这样一点一点磕完两千五百公里的人又有多少呢?
我们都是在红尘紫陌中摸爬打滚的凡人,七情六欲谁也不可避免,恐怕没有谁会不想变得优秀、不想变得成功、不想成为“人上人”。但有谁真正有这样纯粹又伟大的毅力呢?影片中一个个的磕头到底有没有实际意义我们无从探究,但在我们自己的朝圣路上——去追逐梦想、去成就自我、去寻找人生意义的路上,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有这样的坚韧和执着呢?“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这句人人都知道的话语,实际上又有多少人真正懂得并付诸于行动中呢?生活中的“苦胆”太多,我们还没把头上磕出包、还没撞到南墙就开始了自我否决与自我放逐,又怎么能期待“天不负”?“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别去抱怨命运有多么不公,先想想自己是不是担得起“苦心人”这个称号。
纯粹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我自悠然的从容。
特别喜欢这样一段话:
“你对这个世界的预期值有时会和实际情况发生偏差,这很正常不是吗。想要听到赞美却遭到批评,想被认可却得到一句‘还需努力’,外界的声音不单让你失望,甚至和你的想法相悖……这都是你无法掌握的。”
“而你要无条件的接受这种不公平。
“没有不高兴,没有不甘心,装作什么事都没发生,接受不公平。”
“因为跟全世界谈规则是不可能的,虽然很残酷,但真的没有道理可讲。”
况且,若是打定了主意以爱好出发,就别把功成名就当做最终目的,那叫“动机不纯”。
或许在这样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就缺乏一种“动机纯粹”。想想多久没有静下心来仔仔细细只做一件事了?想想多久没有逃离出碎片化的垃圾信息的包围了?想想多久没有在做一件事的时候就只是做这件事、而不是去瞻前顾后考虑这样做的意义了?什么时候我们都变得不再耐心、不再热情、不再纯粹了?什么时候生活只剩下疲惫、辛酸、倒不完的苦水了?什么时候昨天不再值得回忆、今天不再值得努力、明天不再值得期待了?
我在LOFTER里超崇拜的21478大大写过一个小随笔:
“重复性的动作像一个定点,养成,或者治疗。我一直觉得练字是个有意思的事情——事实上艺术差不多都是这样,有意思都在她们都有种梦幻的现实性。在人还相信有神的时代,她们起源。有她们,人就相信能以一己之力,上达天听。
梦幻者,美好之处,人所共见,如对秀色,然而她本身又化身千万,不事私占——王羲之的好不霸占宋徽宗的好。一切成见无所不可打翻,要思考,且别被唬住
现实者,她真需要功夫,也真需要修行。她真的需要人平心静气,日复一日的练习,甄别,用以提升肌肉记忆和感觉,写得越多,写得越好,看到的越多,心手越合,眼神越明。而所有贪婪不切的欲望永无出头之处,因为冒进,躁动,粗鲁,马虎,一蹴而就,推卸责任,使性子——都没用。
上火没用。越上火,越没用。
这才是无言之教。
慢慢的,我把自己交给她,她就开始教我解决我的个人问题。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诚其意者,勿自欺也。戒急用忍,精诚所至。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虽千万人,吾往矣。
我幼年即读过这些,心无波澜。字字句句,是她替我点亮。我做得始终不好,始终不够,但与她一道,我就走得下去
我知道人人都不快乐,我也常陷泥沼,五蕴如炽。我不知道别人都怎样养成自己,或治疗起不起效。
如果不,可以练练字。真的会被关怀到。”
或许我慢慢把自己沉淀下来,慢慢地去一笔一画地写每一个字,去享受一点一点把摘抄本填满的感觉,都是为了这种“被关怀到”的快乐。这是我快乐地生活的一种方式。
或许朝圣也是影片中主人公的一种被他们自身认可的生活方式。不需要他人评说。
纯粹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为自己活的情愿。
或许正是现在生活中各方各面的压力太大,我们自己内心的声音被埋没在各方各界的大音响下再也听不清。但这群朝圣的人们让我有了找回了自己内心的声音冲动。他们两千五百米三步一叩首的路途都是完全依照自己内心的意愿的
观影的时候旁边坐了一对情侣,男青年估计是为了在女友面前装逼,在影片开始的二三十分钟一直在喋喋不休地高谈阔论。当看到次仁曲珍以怀孕之身还要参加朝圣、刚生完孩子没过几天便开始朝拜时,男青年十分不屑地讽刺了一句:“神经病啊,怀孕了还朝圣。”但随着影片的时间慢慢推长,看到他们一个个额上磕出的血印,看到他们被磨坏的衣服皮靴,看到他们遥望布达拉宫双手合十祈祷时眼神里的虔诚,那个男青年不再有言语。我想他是被触动了,为这样一群人,为这样强大的纯粹的信仰
整个影片中有很多触动我的小细节。
——看起来不过六七岁的小女孩扎扎,在把额头磕出包后告诉了母亲。可她的母亲在安慰她会替她到镇上买药后,询问她“还能磕头吗?”扎扎的回答是一个带着微笑的“能”。
——当他们的货运拖拉机损坏之后,他们一致都同意把车子拖着走。于是男人在前面拖车,女人在后面朝拜。本想着他们会这样一直走下去,结果发现他们每隔五十米左右就会停下车,男人走回去重新再磕头过来。
——他们遇到公路上的积水阻隔了朝圣之路时,选择的不是快步走过去,而是认认真真地三步一叩首过了“水塘”。
在整个过程中,没有人故意偷懒,没有人抱着侥幸心态想浑水摸鱼,所有人都是认认真真绝不少磕一个头。我想或许正是因为自己本身意愿的力量比我们想象的要强大的缘故。只可惜我们很多人都没办法真正体会到为自己的想法而拼搏奋斗是一种怎样的感受。
《无声告白》中写到“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成为真正的自己。”这句话也有其偏激的一面,但找到自我,并为了自己而活的纯粹,总归没错。而这种纯粹的力量,远比外界的拖拉推搡的力量强。
或许教育的真正作用不应该是把孩子推着向前,而更应该是让他们发现自我,然后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主动奔跑吧
整个影片中还有许许多多的人和事在闪耀。
那个从四川雅安一直朝拜到拉萨的男子,和他把驴子当家人的妻子
那些热情地相互招待的朝圣路上的人们。
那些一起念经的黄昏,那些一起唱着劳动号子拖车的近午,那些在草地上开心歌舞的午后……
以前我不明白什么是信仰。
但我现在懂得,纯粹即是一种信仰。
就像他们黑白分明的眼,那么清澈。
就像高原的山风和大雪。
就像这条将生生不息下去的朝圣之路。
朝圣是他们的信仰,而我也有我的信仰。
我们信仰的内容和形式全然不同,但那一份纯粹必将一样。
就像即便人生路途风雪封山,仍有那么几个身影在默默前行。
愿我,也愿千千万万人的朝圣之途,一直留存着这份纯粹与不灭的信仰。
即便前路茫茫
即便饱经风霜。
“要有最朴素的生活和最遥远的梦想,即使明天天寒地冻,
山高水远,路远马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