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周记】姜英杰:《在细雨中呼喊》读书笔记

从回忆里走来的过去

“生活是否永远艰辛?还是仅仅童年才如此?”

“总是如此。”

——《这个杀手不太冷》

 

余华,《在细雨中呼喊》。我不知道我是怎样看完这本书的。太多的情节冲击心灵,无数次想抛下它逃之夭夭,可冥冥之中的吸引力让我一口气将它尽数咽下。脑中十分自然地浮现出自己的身影,在细雨中嘶声叫喊,却听不到任何回音。只是哑然。

尚年少的孩子的视角。寻觅不到天真幼稚,冷冷地裹上了一层忧郁悲凉。小小年纪像物品一样被推来推去,家和亲情十分无奈地遥不可及。对于自己所生活的地方,原是有热情的,只是时光太冗长,苦痛也没有尽头,到最后剩下的只有逃离。那双幽深的眸子见证过什么?以可爱的儿子的死来给自己长面子,不忠之后在妻子坟前忏悔哭泣,无力地看着母亲被野狗吃掉,把父亲僵冷的尸体当作伤人武器……于是学会了隔岸观火,袖手旁观。别人的事,自己的事,像是可笑的急功近利的成长手段,铺天盖地的,一人承受。我过去喜欢把自己的苦痛分享给别人,来换取一丝安慰。渐渐发现,我的救援者们一半冷淡,一半束手无策。终究只能自己扛着,别人解决不了,也不想解决。

底层人民的爱情观。也许他们没有爱情观可言。温饱问题之下的风花雪月,最终都只是虚妄。以庸俗粗鄙的父亲为首的男人们,他们的爱情,肉体交换,欲望,女人只是用来填补欲望的工具,每一个满足要求的女人都可以是妻子。那个年代,所有美好的设想,都是过分的强求。真的只是底层人民吗?生活富足的当代人,似乎也逃避不了欲望的纠缠。追求欲望,对自己渴望的东西的执念,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天性。不同的是,有的人安然,有的人急切。“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

贫苦时代的黑暗与绝望。通过这本书,我终是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炎黄子孙们当年的落魄。一对平凡的夫妻,靠着不固定的收入艰难地养活一家人,生计、家庭矛盾、邻里纠纷…… 一方狭小的天空和它装不下的“伟大”幻想。没有办法诉说的苦痛,喜怒无常地降临在家人身上。文化程度不高,生活压力巨大,每一个人都只想活命。深厚情谊,高尚追求,不值一提。于是便有了逼死只吃不做的老父亲,人食人,文革时期家人朋友的互相揭发等惨无人道之举。《霸王别姬》里段小楼、程蝶衣的互相检举揭发令我无力了很久,现在想来,竟是没有办法抨击。琐事的争吵让彼此拿起菜刀,怒目相向;给自己打上“英雄的父亲”的标签,愚蠢地等着政府的表扬;父亲活着时嫌弃他是家里的负担,去世了竟拍手叫好……不可思议,却全都是无奈而唯一的选择。

庆幸活在当下。书中人性的疯狂扭曲,是当时社会的凄凉写照。我活在先辈们用自己的煎熬得来的幸福社会。丰衣足食,接受良好的教育,有端正的三观,可以放心地相信纯洁真挚无私的感情……那个时代的琐碎与自然,现在成了我眼中厚重得窒息的历史。母亲说,在她所生活的那个农村,书里的事情或多或少都曾发生过。抬头望向的是同一片蓝天,彼此存在的却是截然不同的世界。有些惶恐,深入一个民族骨髓里的东西,想必很难磨灭吧。好在,生命不息,改造不停。很真诚地了解过去,再小心翼翼地期待未来。

“我们并不是生活在土地上,事实上我们生活在时间里。田野、街道、河流、房屋是我们置身时间之中的伙伴。时间将我们推移向前或者向后,并且改变着我们的模样。”

感谢时间,让我在和平年代,安静地看完一部迷人的小说,冷静地审视曾经社会的模样。

《【读书周记】姜英杰:《在细雨中呼喊》读书笔记》上有1条评论

  1. 现在的人都不怎么乐意读沉重的文字,所以各种搞笑的无厘头的欢乐喜剧老少咸宜皆大欢喜,不过真正的纯文学不是要人开心,而是要人思考……余华所写的不是社会的“曾经”,也许依然是“当下”……就像你开头引用的那句话说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