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周记】毛西子:《在细雨中呼喊》读书笔记

呼喊

毛西子

“他们都是这样的一群人,想象没有面对未来,而是过早地通完了过去”

——题记

以前从来没有读过余华的文字,可能是因为我一叶障目,常常将眼光拘泥于简·奥斯丁笔下悠闲美好的田园时光和《从你的全世界路过》中浑浊,刺激但又不切实际的奢靡生活。初次阅读《在细雨中呼喊》,发现故事里所有的人物都被生活伤害得遍体鳞伤,迎面而来的只有辛酸与苦涩,夹杂着乡间淡淡的泥土气息和牲畜的腥臭,稍稍有些刺鼻,有点落泪的冲动,在眼前展开的也是一副不一样的画卷,焕然一新。

情节中的角色众多,诸如沉默寡言的苏宇,玩世不恭的苏杭,强壮的王立强和他虚弱的妻子,赖皮流氓的孙广才和他利己主义的父亲,等等,各有特色,命运不同但又有相似之处。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是那个叫国庆的孩子,他十月一号出生,所以叫国庆。母亲早逝,父亲娶了一个彪悍残暴的胖女人,从此将他遗弃在萧条的南门。他一直盼望父亲生病时一定会回来找他医病,直到在追逐马匹时偶遇了住院的父亲,才垂头丧气地放弃了所有希望。虽然母亲的亲戚每个月会给他寄一笔不菲的生活费,使他在同龄孩童中显得阔绰又大方,但却很难弥补国庆内心对家的渴望。自然,国庆最后的结局也只能是一个难堪的悲剧。

起初,在我的印象中,国庆只是一个身世悲惨,被命运捉弄的可怜孩童,以至于在十三岁时就被铐上了手铐,这样的角色实在惹人怜悯。但读完关于他的所有故事,我才发现他是一个矛盾体,不知是现实中总事与愿违,还是独特的身世背景逼迫得他无意间沦落为这幅模样。国庆从父亲离开时就无人管束,但他还是无目的地向往自由;他的父亲极度嫌弃厌恶他,他的继母行为粗鲁,但他还是坚信父亲总有一天会回来;和奇怪的老奶奶相依为命时,口口声声说做什么坏事菩萨都会看见,翻脸却又拿起菜刀冲向慧兰的父母…可能,这是一个少年的年少轻狂,意气用事,表现出来的言行不一,也是在所难免的吧。

最最可怕的还是那个狭隘封闭的乡村世界吧。全书的大环境是一个叫南门的村庄,村民个个都文化素质低下,说话总带着脏字,人人都在落魄的环境下苟且偷生。何况国庆没父没母,这样自生自灭的放养方式,使他原先具有的纯真逐渐与外界的庸俗磨合,最终融为一体,过早地教会了他人情世故,随意叫别人“岳父岳母”。他心眼并不坏,在刘小青骄傲地对“我”说自己是被派来侦查“我”时,他却一下红了脸,显得十分难堪。总而言之国庆不是一个坏孩子,他没有孙广才那样的虚伪和无赖,只不过在陈旧的乡村里肆意生长成了一棵歪脖子树,只是那个环境的一个小小折射,最终也落入了无尽的深渊。

我不太明白为什么这本书要叫“在细雨中呼喊”,除了开头稍稍模糊地提了一下“呼喊”,全书再无更加准确清晰的描述,。有人说余华是一个批判者,总是通过作品去批判一些社会现实,可书中的一言一句都是赤裸裸地,毫无遮拦地用残酷的语言曝光着残酷的事实。不论是国庆还是村里千千万万个受苦受难的无辜村民,都在企图摆脱这种苟且的生活方式。他们在呼喊,呼喊家庭的温暖,呼喊明天的希望,呼喊对新生活的向往,呼喊远离贫困的梦想,既是呼喊,也是渴望。他们希望在下着细雨的阴郁环境中,能有一丝光刺破乌云,普照大地。

“现象没有面对未来,而是过早地通往了过去”,这是书中一段描写国庆的话,却同样适用于所有人物。

就像“我”最后还是找到了家,就像余华在自序中写道“因为未来充满了冒险,充满了不可战胜的神秘,只有当这些结束以后,惊奇和恐惧也就转换成了幽默和甜蜜”,所以,即使南门被笼罩在了如此沉闷,阴暗的细雨中,终究还是有微茫的希望,形成黑暗中的星星点灯。

《【读书周记】毛西子:《在细雨中呼喊》读书笔记》上有1条评论

  1. 我们对阅读的期待因时而宜因人而异,这样的纯文学读本,带给我们的阅读体验肯定是不同于一般的消遣性浅阅读的——所幸你遇到了这样有丰富内涵的读本,读出了它的深层内蕴。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