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周记】黄亦鸿:《在细雨中呼喊》读书笔记

《在细雨中呼喊》读后感

——那些芜杂细碎的感悟

收到余华的三本书,下意识地看了眼书名,认出了《活着》,因为在很久以前读过。看到《第七天》,第一印象是封面的风格和东野圭吾的推理小说挺像。转而看向《在细雨中呼喊》,以为是散文,又或是若那罗杨二人的《红岩》般郑重的革命小说。

收到的首长指示是第一枪先打《在细雨中呼喊》,这是年轻的余华的年轻的文字。

不像涵哥他们那样英勇善战,轻轻松松完毕三本书的阅读,我速度很慢,6号午后才翻完《在细雨中呼喊》。用时四天,中间时时释卷,细细消化那些读完后还清楚记得的情节与文字。《在》可不是散文,也不怎么关乎革命,而是一部关于记忆的现实主义小说。很欣赏余华的语言,我还从没见过有谁能把时不时冒出一句粗话的故事写得这么清新脱俗。我曾经中途停下来,好奇地问过自己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我回答不出来,于是继续立好书本往下读。读着读着,发现余华的比喻句很有韵味,每一句用的全是在彼时彼景合乎情理的事物,却都让人很有一种要啧啧称奇的冲动。我不知道这些数量可观的比喻句是来自千锤百炼还是一气呵成,但倘若没有对周遭每一景每一物深刻到骨子里的观察与思考,我不认为有谁能写出这么多又这么好的比喻句来。

小说的主题与内涵是靠人物讲出来的,《在》里人物的对话也很有特点。我因为读过一些万分节制的文字,而且自己写文章时吭哧吭哧累得满头大汗也挤不出太多深情款款的话语,所以最怕的就是读长篇大论的抒情。这一方面《在》给我的不是一星半点的惊喜,书中的人物对话多为一句半句,记得只有当人哭哭啼啼的诉说着自己受的罪时才会有稍长的发言,其余时刻大概是这样:

“你给我出去。”(主人公的养父王立强)

“你说你不出去。”(养母李秀英)

“我不出去。”(主人公)

“你还不出去。”(王立强)

“我就是不出去。”(主人公)…………

有人说小说家的工作就是把生活中平平常常的字词放在全新的背景下,赋予其全新的涵义。上面的片段里,余华用简简单单的对话,不动声色地描绘出了三个人各不相同的性格,哪怕他们说的那些话我们在生活中不止一次听到过。写这本书时余华三十一岁,是耶稣刚刚起步传教的年龄,他却写出了这样老成的文字,这让我感受到了一种无法道尽的震撼。这一本书里余华带给我的太多震撼是当年年幼的我看《活着》时从未有过的。

《在》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它由死亡凭托着的病态。另一本有死去很多人的书是《挪威的森林》,木月死了,后来直子也死了,永泽的未婚妻也死了。然而,《在》里死去的人何止《挪》中的数量!主人公的祖父死了,父亲死了,母亲也在呼喊中死了,弟弟淹死了,好友苏宇突发疾病猝死了,养父用手榴弹自杀死了,好友国庆家附近的恐怖老太太晒着太阳死了,好友刘小青的亲哥哥肝炎死了,还有很多很多人,都死了。我找这些在书中死去的人们集合,发现有的人该死死了,有的人不该死也死了,是说,换作我写他们就不会死。同样,有该死的人没有死,也有不该死的人总算没死。这让我明白,世上的好人是真的可能会含冤而死的,坏人也有可能笑到最后。特例有时不能称之为特例。关于人生苦难的教育就应该是这么一种方式吧。现实主义,拒绝画饼充饥,无所谓廉价而哄骗的温情。

读一本书能带来很多思考。《在》常在我最放松警惕的时候抛来意想不到的思想,让我有所触动。随意捻来一段如下。

他(好友国庆)指了指天空:

“老天爷在看着我们。”

那时的天空蓝得令人感到幽深无底,天空在看着我们。三个孩子被一种巨大的虚无笼罩着,我内心升起一股虔诚的战栗,辽阔的天空使我无法隐藏。我听到国庆继续说:

“我们做什么,老天爷都看得一清二楚,谁也骗不了它。”…………

这一段文字打动了我,因为它是通过小孩子的嘴巴说出来的。“老天爷在看着”。小孩子呵,天生就认为世上有绝对的权威,而且那种无与伦比的力量一定就自信满满地叉腰显露在所有人看得见的地方。所以是老天爷。真是一种让人莫名觉得心暖的观点,仿佛有些尘封的幼稚的记忆在因此而缓缓去锈。

还有一段,养父说给主人公的。

“你是个小妖精。”

然后他换了一种口气:

“你确实是一个聪明的孩子。”

我读着这一段,回忆着的是主人公在全书中的表现。开始很长一段,主人公在生父生母家是被排斥的对象,村里人都不理他,家人欺负他、孤立他,他于是选择站在“若即若离的边缘”,像一个局外人一样看村里的人与事。所以我以为他会一直独善其身直到最后,然而没有。在和好友一起的时候,主人公是大有参与到各种事件里的,曾经被长久欺负和冷落的他甚至还做了几次坏人,威胁国庆说要把他偷钱的事告诉他父亲,威胁养父要把养父的外遇告诉养母。有一次事后,他说,“我用恶的方式,得到的则是一种美好。”

主人公最终是被拯救了,虽然养父自杀了,糊涂的养母有意或无意地抛下了他坐船远离了,但所幸国庆帮了他,送他回到生父家。文中有提到回去后他仍继续读书。主人公不坏,经常被欺负、被孤立、因为无知而常常内心感到惧怕,但最终得到拯救,拥有了美好的与不多的朋友共度的童年时光,有渐渐明晓世事的心灵,有被爱过的记忆。

读罢全书,回到作者的起点,“这是一本关于记忆的书”,“始终贯穿着‘今天的立场’。”书读完了,却感觉是做了场大梦,梦里有一个叫南门的村,村里有个乖僻的男孩,男孩平静地讲完了他所经历过的一切,一切都听着仿佛光怪陆离。但我终究深信不疑,微笑着听完男孩所有话语,目送他走向远方;我又出现在远方,看男孩走来,看他与好多好多人再次擦肩而过,古怪的孙有元,最可爱的鲁鲁,沉湎的孙广才,离弦走板的张青海,好多好多坏人好人和无法锤定的人都在路上,他们活在书里,音容笑貌和可恶嘴脸却仿佛就在眼前。我知道主人公孙光林与他们一一相遇之后没有作任何停留,他抬头抬脚,走向属于他自己的,在细雨中被淋湿了些许的,真正的人生。

有知乎用户说《在细雨中呼喊》是余华写得最好的一本书。看到这句话,我满怀着期待重新翻开《活着》……

《【读书周记】黄亦鸿:《在细雨中呼喊》读书笔记》上有1条评论

  1. 俗话说得好: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你这样内行的细化点评,很令人信服啊!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