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 《在细雨中呼喊》
记得当时年纪小, 你爱谈天我爱笑。
——从这本书的苦涩故事我读到的是躁动的青春。
翻开书,就看得见余华的三篇不同版本的自序,这倒是他的一贯作风,读来读去,还是意大利文版那篇的让我粗略知道了这本书到底要讲些什么,它告诉我,这是一本关于记忆的书。
可以说《在细雨中呼喊》是我读过所有余华文字里最令我反感的,读了很久,我不懂小说的标题是什么意思,我也不知道他前四页那些若有若无的飘渺文字在写些什么,我只能硬着头皮接着看。
这使我想起莫言给《蛙》的序言里讲到了长篇小说的尊严
“长篇小说就是要这么长,这么密,这么难,它不会为了迎合这一个煽情的时代而牺牲自己的尊严,愿意看就看,不愿意看就不看。”
我苦笑自己才疏学浅,接着读。
喜欢他一如既往的叙事风格,他写的都是赤裸裸,硬生生而残酷的现实,甚至没有丝毫温情可言,哪怕是偶尔流露出的一丝温暖都夹杂着苦涩和绝望。
“余华的小说有些低俗和色情”
以前我有位语文老师在她的课上这样说到,那是我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以至于我后来读完了《活着》《许三观卖血记》都不免暗暗嘲笑余华一些粗劣的描写,不能理解他时不时写着肮脏的肉体和低下的对话。我戴着有色眼镜不停的打量着他的作品,现在来看自己简直不能用愚蠢这么温和的词语来形容那时我的可笑。
一段是南门,孙光林这时是孙广才的儿子。是一片荒诞而现实的农村生活,残酷,刺眼,没有一丝爱和温暖可言。只有暴跳如雷的父亲,战战兢兢的孩子,忍气吞声的母亲,孤独狡猾的祖父以及一个个被生活描画得面目狰狞的人。
一段在城里,他这时又扮演着王立强的儿子。毫无生气的女人,貌似很关心他的父亲,和一群朋友。
“我不再装模作样地拥有很多朋友,而是回到了孤单之中,以真正的我开始了独自的生活。有时我也会因为寂寞而难以忍受空虚的折磨,但我宁愿以这样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自尊,也不愿以耻辱为代价去换取那些表面的朋友。”
孙光林一直被苏杭侮辱着,他处于自卑的友情之中。我们都会这样,有时为了摆脱孤独而放下自我,虚张声势地走去一个不属于自己的群体,最后恍然醒悟,他才开始了自我的孤独着。
在孙荡镇时的这段躁动青春里,读起来令我有些感同身受,那种懵懂,伤痛,显得哀而不伤。
我不再相信客观评价上讲的余华是现实的写着血腥暴力文字的作家,生活苦涩到了一定程度,我读出了浪漫的笔调,我看到孙光林没有在日子里麻木的死去,而是在变化万千的生活里秉持自我,却又迎合着来改变自我。
读完了,我又回到了开头的序言,余华说这本书是他童年的重温,有幸福的感受,也有心酸的感受,他重新选择着回忆,回忆的马车带着他又走向另一个全新的生活。他拼凑了两段截然不同的青春。我看了看我脚下走过的路,不也正是我处在的青春吗?
2017.08.06 周迈于长沙家中
我不能确定我是不是看懂了你的观感——你最开始先说是“反感”,接着说是“低俗和色情”,最后我怎么都没读到你说的“反感”……却是“浪漫”——躁动的青春……优秀的纯文学作品,总是有丰富的内涵,每个人都可以读到自己愿意看到的那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