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活着》
—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的乐观态度。
《活着》是我看的第一本余华的作品,文字平淡不粉饰,写的却触目惊心,平日里读的都是张小娴那般娓娓道来的温和情愫,读过他的却似大雨将至,淋的我一身狼狈。
作者笔下是兵荒马乱的时代和笼罩着老百姓的巨大生活压力。书里堆砌起一个又一个凄惨的悲剧,不忍卒读。福贵的亲人一个个离他而去,这些重要的人物死时的描述在小说中都异常平白简单,像是在讲一件平常的事,这就是余华笔触中最残忍的一面,他使每个读者都感受到了亲人死去时自己的无助和麻木,生老病死成了人生的必然,没有必要渲染和煽情,读来更显得异常沉重。
福贵,一个农民,只怕仅仅只是个活着的生物吧。他也曾拥有百亩良田,双亲健在,儿女成双。但当死亡一次次降临到他身上时,他都学不会挣扎了,最后苦根的离世,夙愿破灭,他也只哀叹几声,眼前仍还有生活。但接踵而至的打击将福贵塑造成了一个英雄,而那活着的意志,是福贵身上唯一不能被夺走的东西。最后一切消失于暮色苍茫之中,留下他独自一人 “人生的真正的意义:只是以自己的意志,去过这一生罢了。”
经历的越多,彻悟的就越深。人明白了死亡必然中的偶然,那么人就活的真实而淡然,就像福贵在宁静的午后向别人讲述自己的一生那样。其实,福贵一生的悲摧不是他一个人的,而是一个不成熟时代的,个人虽然超越了生死。但却难以超越时代,而福贵却在那个悲摧的时代里好好地活着,带着份别人看不懂的释然。经历了苦楚的生活,福贵在真正的活,没有半点痛苦的虚假掩饰。
“人为什么而活着?”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更是一个众说纷纭而没有结论的话题,余华这样说:活着是生命本身的要求,也是活着的人的最基本的目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活着就是这样一种自然而然的过程。
生于这个时代,我们都要好好活着, 无惧死亡和局限,只需真实的活在当下。
我想我不可能活的像福贵那般洒脱,但我必须要坚强,生活的勇气一直燃烧,《活着》让我们懂得卑微生命中蕴藏着些微的却如金子般闪亮的光芒,让我们懂得人性的温情能够一步步把无边的苦难变成继续前进的力量。
“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只要活着就有希望,是他带给我们最重要的信息,坚持活着,再苦再难也要活着,因为只要活着就有希望。
周迈写于长沙家中
相对于过于戏剧性的虚构故事来说,我们普通人的人生过于直白了,不过在似乎跟自己没有相似性的小说人物的人生历程中,我们同样可以了悟人生的真谛……据说悉达多29岁才敏悟生老病死……何其幸矣,16岁的你们,有了如此开悟!不过“纸上得来终觉浅”,最好的人生导师还是人生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