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周记】张静远:读《活着为了讲述》

讲述的力量
“加西亚·马尔克斯”,合上书,我喃喃着这个名字。
说来惭愧,平日里也是自诩爱看书的人。我确实久仰马尔克斯的大名,却又无数次地对他视而不见。理由倒是充分得很——太深奥了,我看不懂;大部头的书没时间看……可是,无论我是坦然正视还是视而不见,马尔克斯就在那里。他不会再多有一句言语,只会用智者深沉的目光凝视着你,仿佛在说:当你迷茫、困顿时,孩子,翻开书吧,你会找到你要走的路。
于是,从《活着为了讲述》开始。
一、关于“故乡”
翻过扉页,我遇见了二十来岁的马尔克斯,穷困潦倒的他陪母亲回故乡去卖房子。当他与母亲踏上哥伦比亚马格达莱纳海滨小镇阿拉卡塔卡时,佯装镇定地环视四周,却没有流下远归故人的泪水,大概是目光所及处的荒凉破败令人难以相信,生活的窘况尤使人多少有些麻木了。你曾想过吗?“故乡”对你来说是什么?一处可以随时推门而入的地方?亦或是一处永远为你留着灯的地方?对马尔克斯来说,这是找寻回忆和理想的地方。
香蕉公司的老驻地、老街、老宅、老朋友……故乡的一切都是老旧的,却不会再有新的来了。深深地记得马尔克斯这样形容他与老宅最后的记忆——“让人揪心”。是了,他的故乡,大约是要在岁月的尘埃中被淹没了吧,可是正是在这里,那个少不更事的孩子在这里琢磨到点关于写作的东西,也许是无意中的一句话,亦或是稍纵即逝、又摧枯拉朽的“灵感”。正是在这里,马尔克期开始了他与文学之间不可言说的缘分。所以,也是在这里,他重新坚定了他的理想:“我要写作,否则我会死掉。”
马尔克斯应庆幸有这段状似不顺利的旅程,它使他摇摇欲坠的写作梦想重新焕发生机,也使马尔克斯因窘境而渐渐微弱的执笔灵魂重新燃起——是的,是灵魂。文字是天赋,将天赋发挥到极致的,是灵魂。
世人也该庆幸有这趟旅程,它使马尔克斯坚定了他的理想,从而成这一位真正的作家。作家的使命是讲述,于是马尔克斯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选择走上作家这条满路繁花又荆棘密布的路。
二、关于“时代”
学生时代的马尔克斯渐渐斩露头角。他讨厌上课,“文字课例外”。他说:“我真不明白,干吗要花时间和精力去学那些索然无味,对人生百无一用的知识,况且,那还不是属于我的人生。”看到这里,我没忍住,在旁边写了一句话:“天才!幸好他不生活在21世纪的中国。”这时的马尔克斯写文章,向报社投稿,这也算是他最早期成形的作品了,但由于当时社会并不安定,政治话题很敏感,他真正想讲述的、真实的往往不能被发表,卡洛斯·马丁的文章被恶意揣测,接着被撤职……社会使伟大的人历经磨难,使伟大的言论随时间消亡,中学时代的马尔克斯见证了、或多或少地经历了当时的社会政治,因此,视野更加开阔,眼光更加独到,言论更加深刻、犀利。
我从不谈政治,仅仅是因为不懂吗?恐怕不只,因为自认目光短浅,更因为心存敬畏,我佩服比我大不了几岁的马尔克斯,他敢说、敢写,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正因为有马尔克斯这样观点独到又勇敢的年轻人,社会得以向前发展。我想,这也是马尔克斯被誉为“二十世纪文学标杆”的原因之一。
一个时代最伟大的作家不一定是个政治家,但一定能从他的作品中读出那个时代的影子。诚然,文学不是政治,文学比政治纯粹,没有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也没有流血牺牲、动荡不安,可是文学与政治是关联的,因为政治造就时代,时代造就作家,作家造就文字,马尔克斯便是暴动的政治与不安的时代造就的伟大的文学家。
三、关于“交往”
不难看出,马尔克斯是一个朋友非常多的人,包括作家、艺术家、政治家、神父……我想,不仅仅是因为他也是有才的人,更因为他是有德的人。不论是何种身份,与他相处都感到真诚与被尊重,这也对我与朋友的交往有了一些启示,我学着更加真诚,学会尊重他人。
只有两件衬衫,一洗一换,印着花鸟的图案……即使是落魄到这样的地步,他身边仍不乏收留他、帮助他的朋友。我曾戏称:“马尔克斯的朋友是能帮他付一个半比索房费的人。”更珍贵的是他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文学伙伴,他们是马尔克斯文学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同行人。
可是,他与妓女、已婚妇女的风流事也让我了解到了这个文学巨匠不那么光彩的一面。“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天天挂在嘴边的话听起来是那么有道理,可是当我们真的了解了之后,我们真的能坦然接受吗?我想我的回答是否定的,但我会学着一点一点地接受,学着用辩证的眼光全面地看待一个人。
感谢马尔克斯的坦诚,让他唯一的自传《活着为了讲述》成了一本完全真实的书。
我第一次正视加西亚·马尔克斯,他灿烂的微笑、智慧的双眸,无一不是告诉我:“活着为了讲述。”所以,若说我敬佩马尔克斯,不如说我敬佩讲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