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周记】舒雅童:读《追风筝的人》

“他停下来,转身,双手放在嘴边,说:‘为你,千千万万遍!’然后露出一脸哈桑式的微笑,消失在街角之后。”

多年后,重回祖国,我才发觉,原来,对于这边仅剩回忆的地方,我一直无非是个过客而已。那个曾为我千千万万遍追逐风筝的少年,也如同他嘴上兔唇的疤痕渐渐愈合般,带着手上线轴划出的伤痕,慢慢走进岁月了的迷雾中,消失不见。

一、如此战乱
“阿富汗有很多儿童,但没有童年。”
我已经不记得是带着怎样的心情读到这句话了。可作者执笔下,历史长河间,在那段漫长的岁月里,他们的的确确就是这样的生活。
党派的斗争,使阿米尔和父亲不得不离开祖国,逃亡异国他乡。儿时走过的路,曾经拥有过的人,都在战火纷飞中消散;种族的歧视,使哈扎拉人自小便遭受排挤。如同哈桑,不仅被别人称作“巴巴鲁”、“塌鼻子”,就连最亲近的阿米尔少爷,在和其他朋友玩耍时也不会带上他。他这样温顺善良的人,生在这样一个毫无善意的时代,也就注定了结局的悲剧。
“阿富汗人总喜欢说:生活总会继续。他们不关心开始或结束、成功或失败、危在旦夕或柳暗花明,只顾像游牧部落那样风尘仆仆地前进。”

二、他们
哈桑和阿米尔是最好的朋友。
也许当时的阿米尔从来都没有将“朋友”这个词放在哈桑身上。
可他们喝过同样的乳汁,在同一个院子里的同一片草坪上迈出第一步。还有,在同一个屋顶下,说出第一个字。
哈桑说的,是“阿米尔”,他的名字。
可后来,他们一个在痛苦与自责中逼走对方,逃往美国;一个在离开后娶妻生子,最终死于枪下。
坦白来说,虽然阿米尔当年的行为并不光彩,甚至备受指责。但至始至终,我都认为,他那时毕竟只是个孩子,他最终毕竟还是毫不犹豫地回来,走上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他们是亲兄弟,可命运的一次次戏弄与欺骗使他们越来越远。当阿米尔如梦初醒,再次回首时,哈桑已去,再无那个追风筝的背影。所以他选择回来,找到哈桑遗留的血脉,将当年的亏欠,后悔,一点点补偿给他的侄儿。
“我们原来的生活不见了,索拉博,原来那些人要么死了,要么正在死去。现在只剩下你和我了。只剩下你和我。”

三、追逐
在美国过了二十多年安逸的生活,却为了故友的一个电话,飞回物是人非的阿富汗。
“那里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阿米尔想要成为一个好人,一个无愧于心的人。他选择了冒险,也选择了追逐。这么多年过去,他仍有自己想要的东西——找到哈桑的孩子,给他安逸的生活,带他,回家。那是他的心愿,也是他的遗憾与救赎。
所以,他才毫不犹豫去寻找,不断努力去接近。哪怕最后,再次失望的索拉博已经不愿与他交谈,甚至排斥一切。他仍坚持着,为他如当年他的父亲为自己一样,追逐着那只掉落的风筝。追逐着自己的心安与无悔。

纸页已尽,故事已终。
我看着最后的结局,脑海中仅存的,只有少年在人群中奔跑,消失在街尾尽头;成人在一群尖叫的孩子中追逐,重走儿时的路。两个身影,跨过时光的痕迹,越过当年的宽恕与悔恨,在夕阳下渐渐交错,重叠。
那年,他说,现在,我要帮你去追那只蓝风筝了。
如今,他问,你想要我追那只风筝给你吗?

我看见自己点了点头。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风筝,它可以是一切我们想得到的,也可以是所以曾经拥有的。正如哈桑当年的执着,阿米尔如今的悔过,也许不知结局如何,可他们都在坚持着,奔跑着。
世界上有太多遗憾,可人生最大的遗憾,就是再也没有机会制造遗憾了。因而,无论如何,既有所望,便无畏追逐。

我这才缓过神来,看着两道渐渐重合的背影,狠狠地摇了摇头。而后转身,迎着风,逆着光,微笑着向着自己的风筝跑去。
在最后的最后,那道声音才从远处的迷雾中传来。我已辨不清是谁,唯一明白的,是它仍会那样简单,却又那样动人心弦。
“为你,千千万万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