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的孩子并不是你们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自身的渴求的儿女。
他们借你们而来,却不是因你们而来。
尽管他们在你们身边,却并不属于你们。
你们可以把你们的爱给予他们,却不能给予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们可以建造房舍荫庇他们的身体,但不是他们的心灵,
因为他们的心灵栖息于明日之屋,即使在梦中,你们也无缘造访。
你们可努力仿效他们,却不可企图让他们像你。
因为生命不会倒行,也不会滞留于往昔。
你们是弓,你们的孩子是被射出的生命的箭矢。
那射者瞄准无限之旅上的目标,用力将你弯曲,以使他的箭迅捷远飞。
让你欣然在射者的手中弯曲吧;
因为他既爱飞驰的箭,也爱稳健的弓。
不同于中国传统式的“父为子纲”,纪伯伦以生动形象的比喻道出了真正人性化、平等的亲子关系。隐藏在诗的语言中的,是具有进步意义的家庭观念。
在中国的传统家庭关系中,孩子生下来以后便是父母的依附品,犹如出芽生殖中的芽一般只是父母整体中的一部分,而并不具有自己的生活甚至“生命”。不管这个芽长的多大,他永远是与父母紧紧依附着的。即使到了现代的中国,就我看来这种状态从来会改变――孩子们小时候被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管教,思想被固化(所幸在当今的社会中,鲁迅先生所说的“不把孩子当人养”的现象似乎已经绝迹了),而父母也花费了自己几乎全部的精力,若父母不这么做,社会舆论会谴责父母不负责任;长大后,孩子又要像小时候被父母管教一样,把属于自己很大一部分的生活与父母紧紧联系在一起,以实现被社会所认同的“孝”。如此这般发展下去,中国社会的组成单位便与西方的完全不同,以家为单位,而非以人为单位,进一步导致中国人自我意识的严重缺乏;而这种中国式亲子模式所导致的溺爱现象,也造成了孩子自我意识严重泛滥的极端。
孩子们没有像纪伯伦所说的那样,成为“被射出的生命的箭矢”,闯荡新天地,而是永远的与弓黏在一起,按照固有传统的轨道缓步前行。
西方的家庭几乎与此完全相反:在孩子们小时候父母除了必要的管教以外几乎是任其自由,孩子们长大以后除了一些必要的赡养也不会对父母的生活进行过分的干涉。这种模式似乎并不适合中国的社会,但就我的意见看来,这种纪伯伦式的自由而独立的亲子关系也值得我们国家一些过于注重禁锢与管教的家庭借鉴其中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