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周记】王骐宇:读《渴望生活》

“也许在我们的灵魂中有一团热火,但没有人用它使自己暖和起来。”
梵高,一位举世瞩目的大画家,也曾经历过如此艰难的日子。出生于显赫家庭,众望所归的他本应继承家业,从事艺术品售卖工作。但他看不惯不懂艺术的人对大师作品的不屑一顾,“为什么那些与真正的艺术格格不入的人才够资格到这儿来?是不是他们的金钱使他们变得麻木不仁了?可那些对优秀的艺术真正有鉴赏力的穷人,却拿不出一个子儿去买张画,挂在自己的墙上。”他不愿用珍贵的一生来从事向这种极为愚蠢的人出售极为拙劣画品的生意,因而他辞职了。
或许有些人会认为他傻,放弃大买卖不做,放着优厚待遇不要,体现所谓的生命的意义。但我认为这正是一个人良知的体现,梵高他没有被利益蒙住双眼,而是站在了人性善的一侧,坚守本份,不媚世俗,这是生命的意义之一。
从巴比尔公司辞职后,在百般思想斗争下,他成为了一名福音传教士,给博里纳日的人带来上帝。在博里纳日煤矿,他不仅是一名传教士,更是一名老师,一名护士,一名慈善家。他倾其所有,力图改善矿工家庭的生活,力图给予他们生活的信念-上帝。直到有一天,煤矿事故的发生,让梵高自己都失去了对上帝的信仰,加上福音传道会的一瓢冷水,再一次击败了梵高。
不用说我们,就是当时的人也难以接受煤矿令人窒息的工作环境和与工作时长不匹配的少之又少的薪酬,但人们却将这一切视做应当。没有人愿意花钱改善开矿条件,没有人愿意增加矿工的工资。在这里,人性的善与恶再次展开交锋。自己忍病挨饿,只为救助更惨的矿工的梵高与对矿工苦痛熟视无睹,维护所谓的教会脸面的德容牧师的对比,不禁引发我深深的思考。凭什么不给物质上贫穷的人一点精神富裕的权利,他们难道不应该比生活富足的人更需要精神上的慰籍吗?扶贫济困,追求精神富足,此乃生命意义之二。
正是在这次打击后,梵高终于寻找到人生该坚持到底的一件事-画画。想当一名艺术家可不容易,纵使他整天起早贪黑地画,却也无法挣得一个子儿,还靠弟弟的接济度日。受尽周边人鄙夷的目光与排斥的话语,他不停地更换更好的绘画之地。不想迎合买家的眼光,只想展现劳动人民的艰苦和内心的情感。这条路很难做,但梵高硬是凭借他那非凡的意志与对绘画无限的热爱坚持到底。
有些人的画精美而无神,有些人的画粗糙而有力。梵高显然属于后者。真正的艺术作品是能反映时代的,是能体现人性的。也许当时不被们所看重,但它们是一座座金矿,总有一天会发光。追求所想,贡献社会,此乃生命意义之三。
很多人爱梵高,是爱他的绘画才能与留世作品。在读《梵高传》之前,我也是这样。但现在,我更爱他的精神世界,爱那种对生活的渴望,对生命意义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