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周记】余湘培:读《约翰·克里斯朵夫》

混沌。一片混沌的黑暗。

无数闪烁的人影浑浑噩噩地行走于这无边无际的、浓重的黑暗之中,没有熠熠的神采,只有伪装的狂热,沉寂的面容。

一声突如其来的、响亮的啼哭打破了这宁静!约翰·克里斯朵夫出生了,用他那好奇的眼睛,如饥似渴地吸收着世间的一切,包括他那不受宠爱的、可怜而卑微的母亲脸上的愁苦,父亲总是醉醺醺的七倒八歪的神态,还有祖父慈爱的目光与宽厚的手掌。

就这样,他慢慢的变成了一个大孩子,那双纯洁的眼睛已被迫装下了一些深不见底的黑暗。他热爱音符,热爱音乐,一首首行云流水般的曲子在他稚嫩的手指下倾泻而出,令他陶醉于自己的这个世界。他所要求的难道多吗?不过是在自己的音乐天地里自由的舒展拳脚、放声歌唱,保护好那一方最后的净土,不与世俗同沉沦罢了。

但是,本应恣肆的音乐却被一身不合身的燕尾服压抑着,从那汩汩的源泉里吐出来的竟是这样的渣滓!他本不宽厚的肩膀被生活的重担磨出了一层厚厚的茧子,连同他的音乐与思想。他的奔波所换来的不过是仅可果腹,那汹涌澎湃的思想在一方小小的天地里横冲直撞,却终究得不到释放。

后来,父亲死了,再后来,克里斯朵夫陷入了一段又一段热烈的爱情,不止是肉欲,更是情感上一次次强烈的冲击。他在爱情里迷失,却也在爱情里重新找回了不一样的自我。终于,他脑中的野兽被释放出来了,咆哮着,撕咬着一切他所认为不合理的事物,毫无顾忌,恣意而又张扬。没有任何束缚,他本该在琴键上跳跃的手指却笨拙地执起了笔,富有激情的挥舞着,毫不在意那些“迂腐”的、中规中矩的民众投来的震惊而厌恶的目光,只是满腔热血,想要凭一己之力来挽救已病入膏肓的德国音乐与德国。

战斗,是的,约翰·克里斯朵夫的一生就是不断的战斗。翻开这本书的题记,罗曼罗兰就说,把这本书献给全世界正在战斗的人们。但,这世上又有多少人懂得战斗的真正含义呢?为金钱,为权力,站在一片人的尸体上冷静的清点着自己的战利品,这是当今社会上一场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而非战斗。

但是这世间同样也有数不清的人在“战斗”。他们也会在人生当中彷徨挣扎,迷茫而又脆弱的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也会被数不清的荣华富贵看花了双眼,却终究是不肯屈服于重重强权,坚定地为了自己的自由而战。生来便是战士的他们,最光荣的归宿便是马革裹尸,在沙场上拼尽最后一份气力,死得其所。就像宝剑,即使命中注定就要被折断,但是战斗过的剑锋,你抹杀不了刻在他上面的骄傲。

“真正的光明绝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真正的英雄绝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