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周记】 李姝慧: 读《约翰.克利斯朵夫》

那是一段艰难的日子。厌恶俗气的社会,反感身边喋喋不休的人;满腔的愿望与抱负无法施展也无人理解,孤独与失落悄然蔓延全身。

尽管与克利斯朵夫有相似之处,但我没有他的勇气与坚韧。我只不过一味地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之中,不去挣扎,不敢反抗。听周围人絮絮叨叨这个人怎么怎么样,那个人又干了什么这样那样的事。明明与他们毫不相干,无法理解人们为什么那么在意别人的生活,为什么那么喜欢拿别人的“事迹”来说笑。他们大肆宣扬自己的“丰功伟绩”,实则什么也不懂,将自己的缺点、愚昧暴露无遗。但又不制止,我不过窝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干自己的事,最多做到对他们置之不理,在一个颓丧的环境与态度下,理想与抱负也渐渐磨灭了,没有努力的方向与前进的目标,不知道自己做的一切是为了什么。不过孤独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了。那是一种深入骨髓的隐隐的痛感,不到特殊时刻不会特别强烈,甚至常常表现得似乎安然自乐。不过一旦触碰到某个爆发点,便如决堤的洪水汹涌而来。

所以读到克里斯多夫在法国的遭遇,其实打心眼里我是羡慕的。透过罗曼.罗兰的文字,我仿佛见到克里斯多夫的面容——他尖锐的眼睛不放过一丝一毫艺术界的、社会上的、人心的缺点;他薄薄的、有些发白的嘴唇毫不留情地批评、讽刺;他的面部因恼怒而扭曲,他无法容忍这个粗俗卑劣的世界。纵使这个世界对他如此不公,音乐总如影随形地伴随着他,给他力量,给他坚持着活下去的动力。他遇到了无私爱他的葛拉齐亚,又遇到了挚友奥里维,他多幸运啊!

可是,克里斯多夫的反抗如此强烈,他的批评如此直截了当,他是如此的不羁与无畏,最终却还是妥协了吗?“他已经到了一个时间,对于为了美的奋斗也不在乎了,因为自己的任务已经完成,相信别人也会完成他们的任务;而且归根结底,像罗丹所说的,‘美永远会得胜利的’社会的恶意与不公平也不能再使他反抗。他笑着说反抗是不自然的,而且生命已经渐渐地离开他了。”就好像目空一切,也不管不顾他人的言语,对别人的行为也不理睬了。他变得和蔼可亲,没了年轻时的锋芒,多了一些宽容。这不是年轻时候的克里斯多夫啊!

大概是时间改变了一切吧。时间让原本年轻而躁动的心变得稳重却又缓慢,年轻时的锋芒与尖锐被慢慢抹平。人的观念与看法也随之改变——以前觉得无论如何都不能接受的,渐渐地竟对它的存在习以为常,甚至认为合情合理。不能说这是一种悲哀,人之常情罢了。更何况很多东西都在消失,不也正常得很嘛。我的痛苦或是不满之类,最后大概也会随之着时间飘散。况且我还未有克里斯多夫的热烈呐,持消极态度来看,恐怕我的“锋芒”磨灭得更快也未可知。所以人这东西嘛,终其一生也就这个样。您看克里斯多夫不也没坚持他的不羁反抗,他和大家一个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