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周记】张静远:读《平凡的世界》

坐标定位陕西,茫茫的沟壑黄土中藏着几窟窑洞,若不是真切地知道高原儿女们劳作的汗水和闲聊时的爽朗高声,我大约真要以为它们要在这漫无边际的贫瘠土地上销声匿迹了。

“谨以此书,献给我生活过的土地和岁月。”

在今天看来,那段称得上是动荡不安的岁月没什么好纪念的,可是在这个平凡的世界中,孙、田、金三家的几代人用他们鲜明的性格特色涂抹着这段岁月,使它鲜活而厚重。

书中很完整的叙述的有两代人。年长的那一辈多是一辈子生活在村里的。男人们出乎意料的有着带着些自以为是的心眼儿,有的爱死了面子,无奈总有不争气的亲戚,有的琢磨着掺和掺和政局,但是真正在乎的似乎还是自己,还有的凭着儿孙的孝敬四处炫耀,却惹来麻烦找人嘲笑。满足印象中对于农民“淳朴老实”的想象的还真说不出个人名来,只有在偶尔的片段中才能一瞥某个老汉本质里这种令人心生暖意的朴素。女人们多是没读过什么书的,心思简单,也愚钝软弱。小事上似乎算得明明白白,清楚得很,大事来临却乱了阵脚,只能护住怀里的儿女,用惶恐的泪水和已然迷离的双眼茫然四顾,寻找家里的顶梁柱,尽管关键时刻她的依靠是平时她指着泼辣地控诉和责骂的对象。这一辈人似乎是疲于生活的,他们的一切希望寄托在儿女身上,这里的“希望”并不是是指期望这类,而是“他之所以还活着,不是指望自己今生一世享什么福,而完全是为了自己的几个子女。”他们总是完完全全地为儿女着想,就算是儿媳妇吵着要分家,为了让儿子一家日子好过一点,他们也绝不犹豫推辞。

年轻的那一辈学着开始追寻理想,他们从小懂事,学会劳动,但是无论父母怎么“乖哄”,他们吵着闹着坚持着,是一定要上学的。即使后来因为家境不同而不得不服从于生活,他们的选择也与父辈截然不同。我喜欢欣赏这样的姿态——不是叛逆,而是坚持。身处逆境,但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里坚持自己原本想做事情,甚至去帮助别人;渴望鲜活的情感,用自己的方式给予爱人有尊严的温暖;即使有个不完美的开始,但是在危难时刻承担起责任,负重前行,不改那颗朴实纯粹的初心。他们有的回家办厂,有的进城打工,有的进入大学深造,毕业后做着一份更为体面的工作。有一点相同的是,他们都凭着自己的努力,向着自己渴望生活不断靠近,最后,即使没有达到理想,也不会后悔。他们无愧于“年轻”和“解放”,他们懂得“理想”和“追求”。我为这样的岁月鼓掌,我为这样的人生感动。

我也许稍稍懂了他们对于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热爱,我也许稍稍了解了他们对于这段岁月的怀念。即使艰难,即使动荡不安,即使并不是那么幸福,但是这并不妨碍这段岁月的珍贵,因为这是改变,是中国人自己对于“生活”这件事情的摸索,是他们颤颤巍巍小心翼翼迈出的第一步。他们不是改变的见证者,他们是改变本身。

这段开始于一九七五年的岁月,是中国社会在改革时期的缩影。而路遥用他震撼的笔和坚定的信念诉说着那段挣扎的经历,因而《平凡的世界》不仅仅是一部出色的小说,更是一部生动的史诗和黄土高原儿女几代人跌宕起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