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追
“但我会迎接它,张开双臂。因为每逢春天到来,它总是每次融化一片雪花。而也许我刚刚看到的,正是第一片雪花的融化。
我追。一个成年人在一群尖叫的孩子中奔跑,但我不在乎。我追。风拂过我的脸庞,我唇上挂着一个像潘杰希尔峡谷那样大大的微笑。”
“我追。”
阿米尔和哈桑,喀布尔的苏丹。
断断续续读完了整本书,合上最后一页,我的心中溢满了不舍。在这个救赎与被救赎的故事里,谁是谁的救世主?
少年时的阿米尔,因为懦弱,只能眼睁睁看着哈桑被凌辱,终身背负上那一抹血色;因为自私,他改变了两个人的命运,永世无法忘记诀别时的那一场大雨。喀布尔对他来说,既是童年的温暖记忆之乡,又是可怕的鬼魂萦绕之城。他以为,投入美国的怀抱,就像趟入奔腾的大川,可以让心底的罪恶藏匿在永不被发现的黑暗深处,让流水带他走向远方,蒙蔽自己的灵魂,抹去刻下的血印。
背负一生的愧怍,清真寺塔尖的白鸽,洗不掉的耻辱,甩不开的血缘,忘不了的背叛,无代价的宽恕,没有条件的追逐,望不到边的绝望……
所以,当他不得不回去面对过去时,他歇斯底里,想要逃避。
他承认自己的懦弱,因为“敢于承认懦弱是他的优点,只要小心谨慎,懦弱有时并不是错。”如果是兄弟,那就只能苦笑。我相信,在明白了这样一个无法更改的事实之后,阿米尔踏上喀布尔这片故土,已无关赎罪了,而是一种责任。
哈桑,微笑着的兔唇少年,他始终在那里,用守候将从未说出的忠诚灌溉成万亩良田。
哈桑的笑,哈桑的泪,哈桑的忍耐,哈桑的宽恕,哈桑用自己所能付出的全部成就了阿米尔,哈桑将自己的所有甚至生命交托到了阿米尔的手心。如此的爱,如此的意,如此的信赖,如此的生死相依,却被阿米尔一个小小的谎言击得粉碎。
誓言从半空陨落到地面,再无踪可寻。
我忘不了哈桑那过早被惊异与哀伤朦胧的泪眼,忘不了哈桑对阿米尔的忠诚与信赖,更忘不了哈桑的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
其实,这样把友谊、忠诚、父爱、勇敢、信仰等词汇一一解构,并非空穴来风或者卖弄。跟随作者走过这一段后,就知道,尽管有时我们做不到,显得懦弱无能,但善良的人们,即使再最可怕的灾难面前,也一直都在努力给它们更多正面的诠释,譬如勇敢正直的阿米尔父亲,譬如爱憎分明的司机阿里德,甚至是卖小孩的恤孤院老板和冷漠的移民局官员……流着泪的阿富汗,沉默地咆哮。
书中有前后两半本,可往往有读者认为后半本远远不及前半本的精彩,我却不尽然。
成年后都阿米尔重新踏上了故土,开始踏了救赎之路,明明只是为了带回一个孩子,为什么我的眼前会浮现出那些他和哈桑的往事,为什么我迷蒙中看见了那个拿着蓝色风筝的孩子,那个被石榴砸得浑身殷红却说“这样你满意了吗”的孩子,那个为阿米尔吃泥巴也愿意的孩子。为什么我一旦看到了阿米尔脑海中浮现的“为你,千千万万遍”就会震颤,为什么会为索拉博的绝望自尽而心痛。
阿米尔,他终于有机会面对自己。这个被宠着长大的少爷,总是希望逃避的孩子,终于找到了那条路,而懦弱早已被甩在身后。
总有一天,我会为你,挺身而出。
也许他想这么说。
这才是我想要找寻的力量。
正是后半本的“激动人心”“俗不可耐”“华而不实”衬出了前半本作者的叙述是那样扎实、细腻、充满灵气。
或许是有太多的巧合,但前半本的铺垫,不正是这些巧合的基础吗?一切早有伏笔和预言,不是为了揭开悲伤,而是让我们看到最真实的人性。一切都交织在同一个人身上,他终于认清了自己。
哈桑,如果这是一条再次成为好人的路,我希望能够为你,千千万万遍。
……
一只在童年失落的风筝,尤如被雨打湿的翅膀,在阿米尔成年之后,他重新找回了那双翅膀,似乎为了追上时间,追上已逝无声的年华。就像那只蓝色的风筝,他追回来了。
给你,那只掉落的风筝,我追,用我的一生去追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