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周记】胡锐祥||读《追风筝的人》

之所以这么久没交,说实话仅仅只是因为这本书太好看了,以至于想要逐字逐句地读下去,不舍昼夜。
然而读到一百多页,已经是感人肺腑,而不知其所止了。所以呢,在这里写这个,我不想套用什么叠词格律,也不想大肆其说,更不想在严格意义上用各种赏析来限定这本书。我想我能做的,我需要做的,就是抒作者之情绪,发主角之心声。
首先感动我的一定是哈桑。这毋庸置疑。虽然有时读来总会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但放到那个奴隶地主关系的大时代背景下,这一切似乎也就说的过去了。至于最后我记住的,并不是他的兔唇,并不是他追风筝的技术,而是,他迂腐至死的忠诚,和执着。最令我煎熬的那个部分————阿米尔目睹哈桑被打到阿米尔逼走哈桑那一段,更是将哈桑之所以为哈桑的原因体现得淋漓尽致,更显自然。作为那个世界里的最底层,哈桑既拥有主人一家的温情,也背负着鄙夷、虐待和不尊重。所以我摸不清他的性格。仆人不该有性格。但说到底,他是个孩子,在不公的世界,他必须接受所有。包括自己,包括他人。
其次,或者说并举的,还有阿米尔的爸爸。等到哈桑谢幕之后,描写笔触最多的就是他了。我理解作者的写作脉络。因为他是以“我”的视角去观察的,也就是儿童的视角。而正如梁启超所说“笔锋常带情感”,书里对老爸的感情变化也是屡见不鲜了。到了那时老爸得知自己患了癌症、命不久矣时的坦然自若,欣然应允阿米尔的请求去提亲,尽自己最后一次为人之父的责任,直到安然死去。古人云:“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虽不说万分准确,但也不无恰当。阿米尔父亲的坚毅、沉稳、强硬、勇敢、骨气,像苏轼,像刘禹锡,像陶渊明,像一个独立于世的诗人,从不屈服,从未倒下。而倒下的时候,世界就为此颤动————这就是伟大的人的共性。
翻书时我对阿米尔所做之事极为不解。为什么在看到哈桑被打要跑?为什么要对哈桑有所隐瞒?为什么要逼他走?但终究我还是要与阿米尔感同身受。在他的不同年龄阶段要以不同的方式去审视他。我始终认为,一个完美的故事情节,是你笃定它有谬误,而细致去纠察时却发现再改就没有意义了。阿米尔的心理描写亦是如此。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敏感和退缩混溶,那么人物就跃然纸上。
实际上,每个人都是这样。犯错、赎罪、跌倒、痊愈,周而复始,不见其终。人生如逆旅,更是一个不断赎罪的过程。过程之艰难,于每个人并无大小多少之分。重要的大概就是坚持下去吧。毕竟我们都是普通人,赎罪的也是人,背负罪恶的也是人,被感动的也是人。正如一句“为你,千千万万遍”,想放弃都难。

《【读书周记】胡锐祥||读《追风筝的人》》上有1条评论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