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周记】熊予晴||读《梵高传:渴望生活》

【遇】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一直以为《梵高传》与《渴望生活》是两本书。梵高,在我印象中是个疯子,充满苦难,充满哀痛,是个很“丧”的人。所以,我曾认为渴望生活与梵高两词是平行线,永远不会交汇。而直到现在我才明白,渴望与悲痛不矛盾,渴望生活不代表乐观,求不得,也是一种痛苦。
都说“赋到沧桑句便工”,其实所有艺术作品都是。梵高行走在对家庭、爱情、宗教的失望之中,同时也画下了万古不朽的画作。但出于对悲剧和苦难本能的畏惧,我其实不太敢看他的传记,只愿看他的画作,只愿听到人们对他的赞扬。
【识】
梵高名温森特,出生在一个不贫穷的家庭,父亲是一名牧师。而神职人员自然受人尊敬。但这也注定,他一生无法得到人们的理解,一生也无法脱离人们不理解的嘲讽的目光。他死后许久,他的母亲仍没有意识到,或者说不愿相信自己有个终将千古留名的天才儿子。所以他一生受尽折磨,精神的,物质的,来自家庭的,来自那几段无疾而终的爱情的。他自残,用以提醒自己还活着,用以流放自己的灵魂。他不疯,不傻,他只是苦而已。
他死因成疑,大多数人的说法是,他在麦田中枪自杀,在他的弟弟兼朋友提奥的怀里永远闭上了双眼。也有些人说,他是他杀的,他说自己自杀,是为了包庇那个杀他的人。但这并不重要,死对他来说,或许不算坏事。他的灵魂终于可以逃离这丑陋不堪的饱受折磨的躯壳,得到永远的解脱,这未尝不是一种幸福。
【感】
我钦佩这种艺术家。他们一生隐匿在画布之后,苦难作笔,哀痛为墨,写下自己的骨血。他们的作品不似其他人的,空洞无神,而是有心的,有灵魂的。他们并没有赋予作品灵魂,只是把自己的灵魂倾注在了作品之中而已。他们形容枯槁,人们对他们,多是嘲讽与不屑,人类本能的排外,不能容忍特立独行的他们。他们在自己的作品上寻找新的灵魂住所,以此摆脱自己疲惫不堪的躯壳。所以在凝视他们的作品时,他们的作品也在凝视着我们。
我知道自己的文字还稚嫩,还只是为赋新词强说愁。都说没有经历苦难的超脱是虚妄的,其实没有经历苦难的艺术也是。所以我在等,等苦难的洗礼,等我灵魂爆发,等我的人格在风浪中完善。等到那时,我才能写出真正的文章,而不是文字。
我的爱豆是苏轼,一个在苦难中用微笑来嘲笑施加苦难的小人的人。他的作品比梵高更令我喜欢,他是自己笔下的枯木怪石,不用照着世人眼中的美来生长,一生桀骜,一生洒脱。所以他伟大,他的灵魂比梵高的更加崇高。他不逃脱苦难,他有勇气去面对,去超度苦难。
所以,我心中人生的高度,大概是从我,到梵高,到苏轼。如果能一一经历,这样的人生就堪称完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