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周记】李煦旸||读《追风筝的人》

         重读经典,总能给人带来异样的震撼。文字卷起了记忆的泥沙,一幕幕是那般鲜活的场景:病玉米之墙……刻着名字的石碑……阿里和兔唇男孩的离开……爸爸的冷漠……战乱的阿富汗……哈桑式的微笑……索拉博的沉默……美国的生活……哦,还有风筝,满天的风筝,以及蓝天下穿着褪色牛仔裤的那个瘦小的男孩。

        宗教信仰、种族歧视、人性的丑陋懦弱、真相的隐瞒、犯罪与赎罪在交替徘徊……

        “我们是兄弟”。“ 我们是主仆”。“ 我们有亲缘关系”。“ 他算什么,他只是个哈扎拉人罢了”。“ 为你,千千万万遍”。风筝,还是风筝,满天的风筝,还有那个追逐风筝的兔唇男孩。

        我想我流泪了,不然为何眼睛如此酸涩。一个男孩,渴望得到父亲关爱的男孩,尽其所能来讨好;一个男孩,拥有美好品质的男孩,如羊羔般逆来順受。善与恶的碰撞,美与丑的交织,各异的性格一一剖析,愚昧的种族歧视一一呈现,风筝,我又看见了风筝。

        “我追,一个成年人在一群尖叫的孩子中奔跑。但我不在乎。我追,风拂过我的脸庞,我唇上挂着一个像潘杰希尔峡谷那样大大的微笑。我追。”阿尔米穷尽一生,他在追。追那遗失的亲情,追那胆小懦弱的自己,追那诱人的作家之梦,追那隐藏的手足之情,追那稳定安宁的生活,追那无法弥补的过错,追那过往的恩怨,追那成为好人的道路。

        “他的橡胶靴子踢起阵阵雪花,已经飞奔到街道的拐角处”。哈桑在追,用他那一颗赤诚的心,追那自以为的友谊,追那无法得到的平等待遇。

        我从未想过种族歧视有如此严重,践踏到尊严连口空气都不是。“喂,巴巴鲁,塌鼻子的巴巴鲁。”我亦没有想过战后的情景,还有那虚假的和平。“废墟和乞丐,触目皆是这种景象。”我仿佛又见满天风筝,那是人们美好的愿望,平等、宁静,交织在空中飞舞。

        飞舞,飞舞,任人追逐。不止他们的,还有我们的。

        或许是世界太完美,以至于每个人都显得不完善。或多或少,我们总有自己缺失的一部分。情感、品格、梦想、信仰,有些触手可及,有些遥不可及。但它们都让我们拼尽全力、穷极一生来追逐。我们并非全部是哈桑,拥有预知风筝去向的能力。我们只能紧随风筝飞舞的方向,追逐。在这追逐风筝的路途中,换些汗水,换些血泪,赢得生命那略显一点的不同凡响。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只风筝,我们将它们放飞,又将它们追逐。当它们历经风的洗礼,再次回到手中时,你会发现它们的分量增加了。又或许,是你成长了。

        冬天的风在怒号,一只蓝色的风筝摇晃着坠落,向着两个男孩,它们在追。闭上眼,我仿佛看见,我在奔向那只风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