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一周的时间阅读此书,至于是散文集,便已到了斟字酌句的地步。这时,我因此不禁发问,为何要以“ 人人皆可为国王”命名呢?
梁先生是一位空间的游历者,更携带着几十年的时光变迁。自上世纪六十年代成为一名记者起,他从粗犷质朴的河套平原为起点,与金黄的麦田为友,农民的淳厚以及奔流的河水为他的人文关怀注入强大的活力。此名,抑或是一种信仰,大概是长期人世磨砺的产物。
梁衡在《人人皆可为国王》一文中总结:国王的精神享受有三,一是有成就感;二是有自由度;三是有追随者。是的,不论何种境地,只要心中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自由国度,便可支配自我,享有国王的权利。只是我们不必在意这王国的大小,王位的长久。
书中常流露出作者对权利的思考。就他去美国旅游来说,他认为,每一个美国人都有着一个共同的上帝——钱。可这钱也就意味着人文的权。一名消费者能通过给小费的多寡行使自己的权;一名经营者能借以满足他人的权的同时为自己争取更多权的资本。以难怪他心发感慨:钱是个黑洞—缺什么就有人来干什么。权便成了具有流动性的人们日益追求的东西。而这类人文类散文往往引人沉思:“这样一个完全由金钱构造起来的关系又会有多少温情与关怀呢?
我认为答案自然是否定的,金钱经常与利益扯上关系,古之苏东坡,乌台诗案后看透世间权争,追求脱俗旷达的人文关怀;有《傲慢与偏见》里的威克姆夫妇,用金钱维系的婚姻终究不会修得正果。
相对于世俗权争,梁衡仿佛更愿意去追寻那遥远的美丽。王洛宾是一位视音乐如生命的民间音乐家,他对音乐的追求早已超越了荣辱,对艺术的热爱,早已胜过世间一切爱恨情仇。但王洛宾的四段故事仍为世人乐道。从罗珊到卓玛,王洛宾表现出的大多是真情,是相差于艺术外的一份深挚的追求,就好像古代文人热衷官场,却爱梅养梅的闲情。而黄静与三毛,但成了王洛宾心中艺术的象征。大约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块遥远的圣地,都是一个鲜花盛开的金银滩,都是一首李商隐的无题诗。
是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还是洛宾心中的歌“你永远不再来,我永远在等待,越等待,我心中越爱”。是岁月沉淀的结晶,凝聚了遥远的爱与追求。
你看遥远的东西是美丽的,因为距离为人们留下想象的空间,如悠悠的远山,如沉沉的夜空。朦胧的东西是美丽的,因为舍去了事物粗糙的外形而抽象出一个美的轮廓。如月下的凤尾竹,如灯影中的美人。逝去的东西也是美丽的,因为它留给我们永不能再的惆怅,也就有了永远的回味,如童年的欢乐,如初恋的心跳,如破灭的理想。
多少诗书年华,造就了一个梁衡,造就了一个大情大理的境界。他告诉众人:人人皆可为国王!